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徐州:从“城市景区”到“景区城市”,从“经营景点”到“经营城市”

本报记者 徐梦婷

沿着户部山的青石板路漫步而行,转角就能在步行街内的咖啡馆捧起一杯醇香的咖啡;拐进回龙窝,文创小店内寻觅徐州特色精致手作;身着汉服、手持漆扇,穿过解放路,在快哉亭公园美美地拍摄一组写真;暮色降临,沿着解放路向北而行,文庙街区的“江北第一楼”在灯火中惊艳绽放……这些藏在徐州街巷里的旅游新场景,已经成为年轻人“City Walk”的潮流打卡地。

实践·全景

以景带城, 解锁流量新密码

“都说‘畅游彭城七里,穿越千年徐州’,今天终于亲身体验到了!”游客小王开心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旅徐感受。在徐州,一条街巷便是一幅风景、一段历史、一种生活。

摊开徐州城市地图,便会发现一条7里长的南北历史文化轴线跃然眼前——南起云龙山,北至故黄河,这条被称为“彭城七里”的文脉轴线,串联起下圆墩、户部山、回龙窝、文庙等235个历史文化遗存。



“这些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变化。”出租车司机周先生感慨道,“以前送乘客去景区,总是想推荐哪些景区,现在我都告诉游客沿着‘彭城七里’打卡,准没错。”

徐州以“微更新”让沉睡的历史遗存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的文旅场景,既呈现深厚的历史记忆,又融入现代时尚生活方式,沿着彭城七里游徐州成为市民、游客开启美好生活的新入口。

以城映景,绘就街景共生图

傍晚时分,漫步回龙窝,归家的车流与街区的热闹相映成趣。在“老徐州”心中,这里是承载城市记忆的活化石,如今更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典范。

曾经,回龙窝也面临业态单一、空间拥挤的困境。随着彭城七里项目推进,属地街道以“绣花功夫”激活街区生命力,在保留徐州老城肌理的同时,引入特色文创、网红餐饮、非遗工坊等新业态。如今,回龙窝不仅客流量激增,周边街巷也化身 “步步皆景”的打卡点。

“这两年徐州文旅火了,回龙窝成为必打卡的景区之一。”居住在回龙窝附近的市民李先生经常在晚饭后到景区散步,感受人来人往的热闹。有时也会为游客做向导、帮助他们拍照。“家里人在景区里开了一间美食小店,也因客流增长生意红火。”李先生开心地说。

一边是市井生活,一边是繁华景区。当“文艺范”邂逅“烟火气”,景区与社区正以和谐姿态勾勒出主客共享的幸福图景。

文庙街区、户部山、云东印巷……彭城七里沿线的一座座文化地标在文商旅融合中焕发新生。自彭城七里项目建设以来,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文庙街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云龙山、云龙湖观光游等8条特色精品线路日趋成熟,云东商业街等特色文旅空间持续丰富,“国潮汉风”“快哉徐州”等文旅品牌愈发响亮。

以文脉为媒介再塑当代城市特色风貌,将历史与周边建筑、环境充分融合对话,彭城七里的城市更新,正在织就历史肌理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画卷。

景城共建,打造共享新空间

3532个机关车位节假日免费开放,化解“停车难”;定制公交专线穿梭街巷,将散落的文旅明珠串珠成链……

当景区景观、商圈街巷与城市肌理深度交融,徐州以景城共建为杠杆,撬动城市发展与文旅升级的双重价值。

彭城七里项目,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深远谋划。项目在推进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让城市发展更好地契合民众的生活需求。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设施老化的小区告别了脏乱的居住环境,居民迎来了新的生活。”看到曾经破旧斑驳的建筑焕然一新,研究徐州老街巷变迁的徐州民俗专家李世明有感而发。

补齐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修整等短板,彭城广场周边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和环境整治后焕然一新,户部山老旧小区环境得到改善,云龙山周边生态得到修复和提升,百姓交口称赞。

通过“文脉保护利用+产业协同融合+城市功能完善”的运作模式,徐州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打破景区界限,把优质旅游产品和消费场景相融合,以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不同需求为导向,构建形成一种公共文化旅游空间。

当旅游休闲与生活服务的边界逐渐模糊,旅游景点、公共文化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逐渐走向融合,徐州提出“民生改善、绿色引领、赓续文脉、资源导向、智慧流量、人本生活”六大策略,因地制宜分区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主客共享”空间,不断更新迭代文旅业态,打造新消费场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实践·案例

黄楼片区改造:古建新生,业态焕彩

黄河故道旁,静静伫立着徐州城市文化地标之一的黄楼。这座苏轼留下的文化地标,既是彭城七里的重要节点,也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之处。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展现了古今交融的创新活力。

今年2月18日,黄河南路至夹河街建设上盖广场通道及隧道工程启动,工程完工后,黄楼与中心商圈之间的通行将更加便捷,游线将更加顺畅。目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在不久的将来,市民与游客穿梭其间,既能感受古老建筑的韵味,又能畅享现代商业的繁华。而黄楼公园综合整治工程将打造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客厅,让古老建筑与新业态碰撞出 “一路生花”的活力。与此同时,彭城壹号提档升级、金鹰国际焕新、苏宁广场打造首店集聚区,眼下,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黄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娄永表示,将聚焦中心商圈首位优势,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首店经济,引入更多国际名牌、网红潮牌,推动中心商圈更具“国际范”。

“我的小店开在景区里”

漫步在户部山古民居,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感受古韵悠然的静谧庭院,品味百年前的人文底蕴。沿着石阶转入步行街,茶馆、酒肆、便利店沿街排开,每一处都充满了市井味道和烟火气息。在小红书热门推荐中,一家名为“GO SIMPLE!简单咖啡”的咖啡店被多次推荐,走进店内,原木色调的空间简约温馨。点上一杯咖啡,在靠窗的位置坐下,咖啡香气与空气中的香气交织,让人可以沉下心来用心品味与感受。

这是一家将咖啡与酒吧完美融合的复合型店铺。店铺主理人徐亮告诉记者,这家咖啡店于2023年开业,两年多的时间里,结识了许多爱好咖啡、懂咖啡的顾客,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也与周围社区融为一体。

开在景区里的咖啡店,店内是悠然惬意,店外是人流如潮。游客走累了可以到咖啡馆内歇歇脚,享受片刻的宁静;周围居民闲暇时来此小坐,可以通过场景化消费来放松身心。一间小店打破了景区与生活的界限,成为古建筑活化利用与潮流消费融合的生动样本。

记者手记

不断塑造人们心中憧憬的 “烟火”和“远方”

徐梦婷

人们总是向往远方,却又眷恋烟火。传统景区与社区的割裂,曾让 “远方”与“烟火”成为对立的两极。而徐州彭城七里的实践,正打破这一桎梏,让主客共享的新空间成为城市生活的理想范式。

游客走进街巷深处,触摸城市的肌理;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风景。街区作为连接景区与生活的纽带,让晾晒的衣物、飘香的饭菜成为最鲜活的旅游体验——主客共享不是刻意的设计,而是自然的交融。

城市空间的最高境界,是让“他乡”成为游客的“故乡”,同时让“故乡”成为居民的“诗与远方”。这就需要城市治理者具备前瞻眼光,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多元需求;需要商家放弃短视思维,在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间寻找平衡点;更需要居民以开放心态重新发现身边的价值。当社区可游可赏、街区宜居宜业时,“烟火”与“远方”的二元对立便被消解。人们不必远行才能寻找诗意,因为诗意已融入日常;不必逃离现实才能获得放松,因为生活本身已成为风景。这种主客共享的空间实践,不仅重塑了城市形态,更重构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最平凡的角落,发现最动人的远方,在最熟悉的环境,体验最新鲜的感动。而这,正是未来城市应有的模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