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之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特别的分量。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叮嘱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近期,新华日报推出“‘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记者基层微调研”栏目,记者深入社区一线听民声、访实情,以微镜头、小切口加以记录。“北京西路瞭望”摘取了部分片段——
一间社区食堂的“生意经”
紧挨着玻纤院住宅区,南京市雨花台区首家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食堂已平稳运行四个多月。来这儿吃饭的既有老人,也有附近的上班族。家常口味、性价比高、有人情味、回头客多,是大家为这间食堂贴上的标签。
运营社区食堂,得着眼一本大账:居民得实惠、政府办实事、企业有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方共赢。通过共商共议,玻纤院社区食堂选择因地制宜,走“公益+市场”的运营路子。
赛虹桥街道拿出100多平方米的玻纤院社区老办公用房作为食堂场地,并免掉3年租金,帮助食堂在成长初期站稳脚跟。雨花台区民政局给予食堂补贴5万元,老人就餐还有额外补助,60—74周岁老人优惠1元,75周岁以上老人优惠3.5元。
玻纤院社区食堂主打“全龄友好”,对老年人实行政府补贴+阶梯定价;面向家庭,推出儿童营养餐、家庭套餐;针对上班族,定制商务套餐和下午茶。今年,食堂还将通过外卖、团餐等方式释放市场活力。玻纤院社区食堂负责人李媛媛还打算过段时间把晚餐开起来,再配上咖啡机、果汁机等,卖咖啡、茶饮。除此之外,食堂还可提供场地筹办各类活动。人多起来,经营成本有效降低,食堂自然不愁生存。
旧楼加装电梯,大家商量着办
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北桥社区城中花园小区建于1999年,是淮阴区最早的成建制小区。早在2019年,小区便启动第一批电梯加装工程,然而,B1栋2单元却因居民意见难以统一,致使电梯加装协议未能签订,最终与电梯“擦肩而过”。随着不少居民年纪增大,B1栋2单元居民加装电梯的意愿越发强烈。
充分考虑每个居民的诉求,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商量着来。了解到B1栋2单元居民诉求,去年年底,社区邀请居民、律师、电梯加装公司一同坐下来,经过反复协商,就前期建设资金问题、后续管理、产权归属等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加装电梯的50.8万元由3、4、5、6楼的8户居民出资,每高一层比低一层多出1万元,由8户居民推选代表进行收费,产权最终归8户居民所有。
B1栋2单元加装电梯的后续管理也在最开始就明确,建成后电梯由8户居民共同管理,涉及年检、维保公司聘用,可与小区其他电梯一起年检、聘用,产生相关费用由8户居民承担。“B1栋2单元与第一批电梯使用同一家维保公司,可以最大化保护居民利益,这是‘同’;每单元居民自主决定本单元要不要装、什么时候装,社区来协调,这是‘异’。求同存异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居民都能乘上电梯。”北桥社区党委书记潘红梅说。
“统建统服”,老小区解决“桩”难题
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社区不少居民建言,盼着社区推动公共充电桩建设。
破解老旧小区“桩”难题,邓府山社区的关键词是“合作”。2022年开始,社区党委联合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物业公司,光居民议事会就开了数十场。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经过地质专家实地勘察,最终将邓府山村小区一处山坡的坡脚整平,开发出一个可满足14辆新能源汽车同时充电的“绿能充电广场”,改造费用由国网南京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承担。充电桩电价和居民用电电价相同,大大低于市面商业充电桩执行的商业电价。
在不少地方,专业机构负责投资与运维,地方政府和供电公司政策推动,小区业主和物业出场地,多方协作建设充电设施,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服务,成为老旧小区“桩”难题的解法。国网南京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展说,今年,他们计划将此模式推广至南京20个老旧小区。
数字赋能社区治理,负担轻了效率高了
在南京溧水区,专职网格员们手机里都有“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等数字化治理小程序,用于民情走访中更新人、房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受理、解决群众诉求。今年年初,白马镇将城市数字治理中心、网格服务管理中心、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等各类数字化平台归集,加强协同配合、整体联动,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以前遇到问题‘往上跑’,逐个部门协调,简单的事情也要办上几天。现在发现问题自己能办的马上联系帮办,不能办的问题通过‘网上跑’,由上级部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处置。”在网格员张玥看来,基层社区治理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让网格工作的负担轻了、效率高了。
“我们要求事情办结结果上传平台由中心审核,确保问题真正有人管、有人办、办得快、办得好。”白马镇综治办工作人员华宁介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有专职人员每日分类统计,了解掌握并推进各领域问题的接收和处置。接下来,中心将进一步探索前沿技术在社区治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开拓完善数字化应用场景,让政策找人、数据吹哨,努力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微利循环,边角地变成新能源服务舱
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5点、晚上12点到次日早上8点,是毗邻常州市火车站的北环共享停车场的高峰时段。运营半年多来,日均充电数超500辆,在常州充电停车场中使用率排前三。司机莫巍巍说,他们充电、吃饭、小休在这座停车场都能解决,一年还至少能省下1500元充电费。
“这样的集成式服务,其实是居民需求催生出来的。”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刚说,街道引入资源盘活闲置地,挖掘出停车位400个,白天缓解周边商圈停车拥挤,晚上向附近居民和网约车提供服务,实现错峰运行。同时,停车场建设充电站,采用“光伏发电+储能+峰谷用电”模式,配快速充电桩36个,提供低价充电服务,周边居民充电难、充电贵问题得到缓解,也吸引来不少网约车司机。
边角地变成“香饽饽”,引发了更多需求。街道将停车场旁边弃用的北环新村社区配建房改造为约400平方米的综合空间,与常州行同城出行服务有限公司联合运营,成立红动力新能源汽车服务舱,为司机提供停车、就餐、理发等便利服务,也为居民提供议事空间、休憩小院、活动场地等。目前,这里的充电站二期正在扩建,还要引入汽修企业做快修、维保,组织新能源网约车应急救护等培训,以及新入职培训、继续教育等从业服务,方便更多网约车司机。
青年为何纷纷走进社区上课
唱昆曲、制香、刻字、烘焙、陶艺、养生……身在扬州,年轻人“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广陵区目前有12个社区开办“青年夜校”,今年已举办65节社区公益课堂,共有1000余人报名。
“青年在哪里,青年夜校就办在哪里。”共青团扬州市委权益部负责人刘枫说,扬州充分用好党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在青年工作生活聚集地、网红打卡地开设青年夜校,向城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重点产业链等辐射,共设立青年夜校教学点89个、实践体验点112个,形成15分钟“便携学习圈”,不断扩大对青年的辐射力和覆盖面。
如今,扬州青年夜校已打破单向输出的培养模式,将青年夜校项目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学员参与“文化振兴乡村行”系列活动、非遗文创市集等,让学员在展示所学技艺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民生保障。
让家庭“托得起”,更“托得放心”
在社区嵌入式建设“宝宝屋”,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负责运营,免费为居民提供1小时临时托管,是亭湖区建设托育服务体系的有效探索之一。为推进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盐城亭湖区分别在市民集中居住社区、大型企业小区、党政集中办公区等不同类型人口集中区域建设5所公办托育示范园,并依托公办幼儿园领办普惠性托育园。
为了让更多家庭“托得起”,亭湖区加大入托入园补贴力度,根据实际收托婴幼儿数,分层分类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每名婴幼儿800—1500元的运营补贴。
在提升托育服务水平上,去年年底,亭湖区建成集普惠托幼服务、托幼师资实训、托幼教科研指导、智慧托育平台、托幼发展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托育综合服务指导中心。目前,亭湖区现有21家公办托育机构、33家普惠性民办托育机构,总数达54家,托位数达2956个,每千人托位数为4.3个,远超周边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