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业作为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消费、稳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家政服务行业存在服务标准不统一、从业门槛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江苏省正在制定《家政服务标准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化、层次化的标准网络,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全省家政服务行业,推动家政服务向专业化、品质化发展,让“软服务”有“硬标准”,让雇主更放心,也让从业者更有方向。
标准化,让“模糊服务”变“透明消费”。目前,许多雇主在选择家政服务时面临困惑:保洁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母婴护理员应该具备哪些技能?老人照护有哪些规范操作?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服务质量往往依赖个人经验,甚至出现“同一家公司,不同阿姨水平天差地别”的情况。江苏提出的“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岗位标准”四级体系,正是要让服务内容、流程、质量变得可衡量、可评价。比如,居家保洁可以细化到不同区域的清洁频次和验收标准;母婴护理可以明确新生儿护理、产妇照料的具体操作规范;老人照护可以制定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服务流程。这样一来,雇主在选择服务时不再“雾里看花”,而是能依据标准判断服务质量,减少纠纷,提升体验。
专业化,让“低端劳务”变“技能职业”。长期以来,家政行业被贴上“门槛低”“临时工”的标签,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不高,流动性大。而标准化的推进,将促使行业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通过岗位星级评定、技能认证等方式,家政服务不再只是“干活”,而是需要专业培训和考核的技能职业。江苏此次重点推进“一老一小”照护、母婴护理等关键领域的标准制定,正是瞄准了市场需求大、专业要求高的服务类别。未来,优秀的家政员可以像技术工人一样,凭借专业能力和服务星级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社会认可。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职业尊严,也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行业,推动整体服务水平提升。
动态化,让“静态标准”变“鲜活指南”。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家政服务这样的民生行业,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江苏提出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标准制定,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标准,确保体系“能用、好用、管用”。例如,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未来的保洁服务可能需要融合科技工具;随着养老护理知识的更新,照护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让标准“活”起来,才能真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标准化是起点,不是终点。家政服务标准化,最终目的是让雇主更省心、从业者更专业、行业更规范。江苏的探索值得期待,但标准的落地仍需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只有当标准真正渗透到服务细节中,家政行业才能摆脱“小散乱”的现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未来,我们或许能像选择星级酒店一样选择家政服务,依据明确的标准找到最适合的服务者。而这,正是标准化带来的真正价值——让服务更透明,让生活更安心。(缪诗敏 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