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锚定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目标,将新质生产力培育作为破题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2024年省对市高质量考核中,淮安市研发投入增幅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
在位于洪泽区的江苏长淮智行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车间,一台台智能清洁机器人正在完成最后调试。据了解,这款产品由企业团队自主研发而成,目前已实现全场景自主导航、智能路径规划及微米级清扫进度等功能。江苏长淮智行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毛学池说:“这款智能清洁机器人可适配300平米以上的大型空间,支持24小时连续作业,垃圾识别率达98%。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突破复杂环境动态避障算法架构,计划年内实现跨楼层作业能力升级。”
随着智能机器人在多领域的普及应用,长淮智行紧跟市场脚步,研发出多款产品,应用于土地勘测、景区清洁、园区清洁等领域,受到市场欢迎。江苏长淮智行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朱美宣说:“目前我们主打的两款智能清洁设备已经实现了500余台的对外销售,其中清扫机器人已与20余家大型物业公司保洁机构达成合作协议;测土机器人累积收获了300台采购订单;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发更多应用场景,以技术驱动更多市场。”
在洪泽,创新的氛围愈发浓厚,创新的成果日益丰硕:2024年,洪泽区招引科技人才项目5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8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科技成果逐渐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洪泽区科技局局长谢国光说:“我们紧扣3+1主导产业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加快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加速集聚。”
创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作为京淮协同创新的“试验田”,淮安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针对初创企业、科技型小企业等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从孵化培育,到成长扶持,再到发展壮大,提供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中心自2024年11月运营以来,已成功入驻企业30余家,形成“引进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淮安中关村信息谷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传杰说:“我们充分发挥中关村在科技服务领域的核心优势,落地中关村集成服务中心,把金融、科技、知识产权、资本管理等科技产业孵化服务链条延伸到淮安各个角落,现有中关村资本服务站、中关村科技租赁服务站、中关村数字供应链服务站、知识产权服务站等机构。”
截至目前,淮安市已建有各级科创载体70家,其中众创空间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科创综合体20家。这些平台在促进前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磁场效应”,不断催生创新产生“核裂变”。
近年来,淮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创新生态浓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2024年,我市建立产学研对接数据库,实施产学研合作促进计划,征集全市177家规上企业技术需求121项,组织产学研活动20余场,促成意向合作112项……一组组数据不仅勾勒出淮安创新能级的跃升轨迹,更串联起创新浓度、技术强度、转化效度的全方位提升。
淮安市科技局局长胡长青说:“下一步,我市科技系统将重特大项目攻坚作为首要任务,紧扣“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科技招商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实行“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加强科创企业的政策支持,激励企业积极协同创新,完善“财投贷保”链条式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为科创项目落地转化做大做强提供全周期服务。”(郑国梁 梁伟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