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数据来说话,博物馆这样融入美好生活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在文旅深度融合浪潮中,江苏的博物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持续书写以不变的高质量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生动实践。截至去年底,全省备案博物馆达362家,年参观量突破1.4亿人次,“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150万人次基层群众在家门口邂逅文物瑰宝……一串串数字背后,江苏正以多元供给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让博物馆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注脚。

看发展:数量在增长,质量在提升

数据:江苏省的博物馆究竟有多少?《江苏省2024年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概览》显示,全省截至目前共有备案博物馆36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二级博物馆39家、三级博物馆33家。全省每23.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设区市中,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是无锡,每11.7万无锡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全省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达256.11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全省博物馆共有藏品1580058件/套,其中文物藏品1089328件/套,一级文物2524件/套,各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余萍 摄

切片:昆曲雅韵、锡剧风情、京剧华彩、评弹妙音……“五一”假期,走进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市民和游客能欣赏一场场精彩的戏曲演出,参与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这家开馆才一年多的戏曲主题博物馆,将戏曲艺术的精髓与城市生活的烟火气息完美融合,已成为“昆曲之乡”昆山新的热门文化打卡点。

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是江苏2024年新增的七家备案博物馆之一,除此之外,江苏博物馆的“新兵”还包括南京市手语博物馆、无锡慈善博物馆等。江苏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由张謇先生创办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在江苏,博物馆密布城乡各地,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苏州博物馆

点评:走过百年,江苏的博物馆事业始终保持创新创造活力,形成了完备的博物馆发展体系,成为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看惠民:精品展览有看头,国宝来到家门口

数据2024年,全省年度陈列展览总数2397个,其中基本陈列952个、临时展览1445个、入境展览16个、出境展览17个。全省博物馆去年接待观众共139016449人次(约1.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29009220人次,占比20.9%。“无尽藏”“旷世城垣”“亚述之王”等4个展览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项目名单。

游客在南京博物院观赏商周青铜器 宋宁 摄

切片:从2024年9月开始,由“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饕餮纹玉杯”“东汉错银铜牛灯”等江苏头部博物馆珍品组成的“文物天团”开启全省“出差之旅”。“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采用“数字展+珍贵文物+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国宝同行的,还有明星文创产品,“小粉炉”冰箱贴、吴王夫差毛绒剑等文创引起观众“疯抢”。去年11月23日、24日两天,“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连云港站分别迎来3.9万和4.2万人次的参观人次,连续刷新2013年以来全省公立博物馆单日接待量的最高纪录。截至目前,“家门口看大展”活动已举办10站,累计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1.2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超千万元。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

点评:围绕“水韵江苏”鲜明特性,江苏各地博物馆加强挖掘阐释,不断推出精品展览,让博物馆常看常新。国宝文物“下基层”,让优质文化资源来到百姓身边,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看创新:文物展起来、说起来、演起来、活起来

数据: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江苏共6家博物馆获此殊荣,位居全国第一。

常州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金色海昏”特展

切片:日前,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发出公告,自年初开始的“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展览延期至2025年6月17日。

今年1月,“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特展开幕,作为吴文化博物馆的2025跨境大展,一经推出即进入江浙沪十大热搜展览榜单。

而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对该展的多维创新解读更令人惊喜。基于特展,博物馆连续策划7场“马·洞见”系列悦读沙龙,从历史、考古、艺术等角度出发,邀请来自昭陵博物馆、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等文博机构、高校的7位专家学者,聚焦于家马的起源、骑兵的变革、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中西方“马”的图像等主题,与读者、观众共同探索马对东西方文明演进的深远影响。

3月,吴文化博物馆联动内蒙古、山西等地博物院开展“一马当先探千年”系列连麦直播互动,邀请观众线上走进多家博物馆,看中外马文化,首场与内蒙古博物院的联动观看量就破10万。

当昭陵六骏与现代戏剧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4月,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又与西郊利物浦大学博物馆携手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昭陵六骏”演绎工作坊,用戏剧的艺术形式,深入探索唐代历史与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年轻化、互动化的形式感受着“昭陵六骏”鲜活生动的过往。

“马——从地中海到江南的千年权力象征”展社教活动

点评:创新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源动力,江苏博物馆多元化开展融合学术深度与艺术广度的生动创新实践,正在一步步实现文物的“展、说、演、活”。

看服务:高素质人才撑起高水平服务

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省博物馆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33955场,其中线下教育活动32675场,线上教育活动1280场。高质量服务需要高素质人才。截至2024年底,全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总数为8378人,在编人员总数为3248人。全省博物馆高、中、初级职称人数分别为813人、1240 人、1000人。更多的是博物馆志愿者,到去年底总数27403人,他们一起接待观众近1.4亿人次。

江阴市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青铜器

切片:5月1日到5月5日,江阴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4万余人次。在讲解员外,江博还有这样一群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不求回报,用自己的力量宣传江阴的历史文化,熟悉的人都爱称他们为“江博橙”。

近年来,江阴市博物馆以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为基础,打造了一支由社教专员、党员先锋、志愿者团队为主的“行走的江博”公众服务队,构建起“专家引领+专职执行+志愿补充”的服务模式。团队中既有具备深厚学术背景的策展人、研究员,负责内容策划与知识把关;又有经验丰富的社教专员,负责活动设计与执行;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支持。这种多层次的人才结构,确保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专业性、趣味性和可持续性。

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行走的江博”公众服务队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走进学校40余所、社区30余个,年服务市民及青少年超万余人。服务队将静态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文化服务,实现了从“等观众上门”到“送文化上门”的服务转型。依托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文化微展+文化课堂+文化体验”,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物理边界,构建起一个“无边界博物馆”理念。截至目前,服务范围已基本覆盖江阴全域,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充分彰显了现代博物馆服务社会、教育公众、传承文明的重要职能。

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小志愿者在讲解

点评: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这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服务模式,已成为江苏各地博物馆的广泛共识,也推动博物馆从“以藏品为主”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徐宁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