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武汉理工大学盲人博士黄莺站在高校讲坛分享求学经历时,当因地震被截去右腿的卿静文自如操控智能仿生义肢时,当万千残疾人通过“云招聘”叩开职场大门时,这些跃动的生命图景正编织成一幅新时代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图景。
今年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这不仅是一个关爱残疾人的时间坐标,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镜子,折射出从帮扶救济到价值共创的双向奔赴,书写了残疾人群体也能活出精彩人生的时代答卷。
连日来,全国多地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助残活动,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其中,一个个鲜活案例让我们感受到残疾人群体通过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生命的完整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温暖社会应有的底色,让尊重与关爱始终点亮每一个人前行的道路。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呵护,这正是生命的真谛。北京师范大学报告会上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全国自强模范、武汉理工大学盲人博士研究生黄莺的尊重。“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一扇窗”的人生轨迹背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逐梦,诠释生命的完整意义,也让人们对“残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个体的不同,每个人对“完整人生”的理解各不相同,当整个社会都对残疾群体多一份了解,这本身便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群体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从北京的多元岗位集群,到长沙“直播带岗”的云端桥梁,就业市场为残疾人到岗就业、平台就业、线上就业、居家就业创造条件。招聘会上企业从“履行义务”到“争夺人才”的态度转变,标志着残疾人就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认同。这种转变,既源于残疾群体展现的职业能力,更植根于社会对人力资本认知的升级。
科技发展,让残疾群体更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推动区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从而形成科技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形成共生共荣的有机体。广东珠海,粤港澳三地残疾人事业代表展开“湾区对话”,讨论人工智能的助残远景;山东出台若干措施,推进助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都、重庆、昆明、西安等西部15城残联发布区域协作机制,“破圈”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辅具产业发展及科技成果应用……点滴汇聚成文明进步的洪流,在追梦的时代托举起了每一个人靠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美好人生的机遇,让生命之光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回望,对待残疾群体的态度始终是丈量社会文明的标尺。今天,当黄莺们自信地站在聚光灯下,当卿静文们自如地操控智能义肢,这些画面不仅展现着个体的突破,更昭示着一个文明古国对“人人皆可出彩”的深刻理解。让每一天都成为助残日,不是简单的时长延伸,而是将助残融入社会发展中,携手同行中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未来。(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