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秋风掠过里下河平原,江苏兴化的万亩蟹塘泛起层层金浪。这里,63万亩水网交织成中国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每年7万吨“铁甲将军”出自这里,以“膏红蟹肥、黄满肉甜”的基因密码,将秋天的仪式感深深烙印在全国食客的味蕾记忆中。
如今,螃蟹产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时令美味,而是演变成一场串联生态养殖、智慧物流、电商创新的产业革命。从蟹农在蟹塘边的辛勤劳作,到交易市场里分拣机的忙碌轰鸣;从拼多多生鲜秒杀的倒计时,到快递冷链车的恒温守护,一只小小的螃蟹,撬动的是一个百亿级生态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近日,为助力蟹农、商家与消费者搭建起一条从蟹塘到餐桌的“高速通道”,拼多多“千亿扶持”推出的“2025多多好特产”走进兴化,吸引了来自兴化湖区、苏州阳澄湖区、南京固城湖区等螃蟹产业经济带的近百位生鲜水产商家参与。
为助力今秋大闸蟹“鲜”行上市,拼多多联合兴化邮政,通过冷链和航运专线,保障大闸蟹高效寄达全国,全面覆盖偏远地区和乡镇地区。此外,拼多多更为商家们提供了专业培训,详细讲解了最新推出的多项扶优助农新举措,并针对商家在电商经营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干货满满,我全部记下来了,回去好好研究。”一位商家代表说。
“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负责人正向商家讲解运营技巧。 吴玉珊 摄
一只螃蟹的生意经,首年创收超千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培训会现场,“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深入解读下半年水产重点项目及销售趋势,带来最新爆单玩法实战辅导、新品推广技巧总结,并针对商家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链接基础好、品质稳定,这是获得持续曝光的核心要素。”
拼多多联合兴化邮政,确保大闸蟹在偏远和乡镇地区的寄递时效。 吴玉珊 摄
为参加此次拼多多生鲜培训,了解“多多好特产”专项行动的最新举措,“蟹百道”品牌创始人聂刚驱车三个多小时,专门从苏州赶到兴化。
聂刚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大学毕业后,为帮助父亲拓宽螃蟹销售渠道,他入驻了传统电商平台,然而,由于摸不清平台玩法,且推广费用高昂,店铺收益甚微,甚至一度濒临倒闭。2024年,聂刚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入驻拼多多,没想到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创下了1000万元的营收佳绩,“现在,我们经营的重心已经全面转向拼多多。”
聂刚感慨地说:“拼多多平台推广费用少,我可以将这部分费用节省下来让利给消费者。”今年,他的目标是成为拼多多“黑标”品牌。
大闸蟹即将迎来全面上市季。 权廉程 摄
同样干劲满满的,还有“90后”商家张毅。此前,他在深圳做跨境电商,后来转型卖起大米等农副产品,但均没有起色。2022年,想到母亲来自南京市高淳固城湖,而固城湖螃蟹名声远扬,他有了创业的想法。说干就干,他迅速组建团队、修建仓库,当起了一名收蟹人。然而,由于缺乏经验,两年时间里亏损了500多万元。2024年,在拼多多运营人员的建议下,张毅迅速调整策略,认真研究拼多多运营玩法,仅用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今年,他力争实现营业额翻一番的目标。
“每次遇到问题,平台运营人员响应速度很快,给到的处理方案也很科学,而且沟通及时,能够针对疑难问题给予专业解答。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店铺做不到这样的业绩。”
“未来,我们还将陆续走进全国各大农牧产区,培育更多的地标农特产区、新质农货,切实推动产业增产,农民增收。”“多多好特产”专项负责人表示。
大闸蟹“极速鲜”快递专线开启,最快次日达
据兴化市人民政府官网,兴化市河蟹养殖面积63万亩,年销售蟹饲料冻鱼12万吨,年产河蟹约7万吨,2024年河蟹和深加工产品交易量突破200亿元。全市30多万人从事大闸蟹产业相关行业,拥有安丰国蟹交易市场、永丰河蟹交易市场等12个集中交易市场和1000多个线下交易门店,有“中国河蟹第一市场”美誉。
当传统产业遇上数字经济,催生出一场关于“鲜”的变革。
此时正是“六月黄”的上市季。清晨五点,养殖户们带着一筐筐青壳白肚的“六月黄”,赶赴各大河蟹交易市场。这些喝着长江水、嚼着螺蛳蚌肉长大的“水中贵族”,将在24小时内通过冷链货运、航运登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达到消费者手上时螃蟹还吐着泡泡。
兴化地区的蟹塘水网交织,此时正是“六月黄”上市季。权廉程 摄
培训会现场,中国邮政兴化分公司寄递事业部特快业务负责人徐育炎从规范包装、网运保障、客服保障、联动销售等四个方面深入解析,分享今年如何助力大闸蟹生鲜产业寄递的经验。
针对极速鲜邮件,徐育炎表示,会根据产品保鲜期和客户时效要求,提前规划和制定网运计划,并提供两种运输方式:一种是邮航专线+民航补充,另一种是直发+冷链运输。“寄达范围原则上以次日达、隔日递为标准,确保大闸蟹运送时效,全面覆盖偏远地区和乡镇地区。”据悉,去年中国邮政兴化分公司揽收大闸蟹邮件30余万件,营业额达400万元。
“过去,我们最怕物流延误导致螃蟹死亡,现在邮政冷链车能够有效降低损耗率。”聂刚在招商会上算了一笔账:今年拼多多和邮政联合推出了极速专线,以目前“六月黄”的销售情况来看,净利润将比去年增长10%。
“千亿扶持”做后盾,平台赋能推动多方共赢
如今,螃蟹丰收季已经从传统的提篮叫卖,转变为“云上遨游”。
大闸蟹产业的未来在于标准化与品牌化。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未来三年拟投入1000亿资源,持续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在农业领域,拼多多“千亿扶持”启动“2025多多好特产”专项,继续加码农牧产品扶持力度,深入全国各大农牧产区,探索农货上行新模式,助力产业提升附加值,推动农牧产业增产增收。
“多多好特产”专项并非简单的减免帮扶,而是从产品、运营、产业带等全方位入手,为商家规划成长路径,并通过拼多多平台大数据,赋能商家供应链,实现品质供给,还会依托平台补贴、黑标资源等,助力优质商家迅速成长,打造店铺品牌。
听完“多多好特产”专项小组成员的讲解后,几乎每一位商家都提到了“品质”这个关键词。多年来,聂刚始终坚持以草绳捆扎大闸蟹,虽然每一份的成本要多出3—5元,但他认为这非常值得。“一来这样的螃蟹蒸出来有草木香味,二来草绳比棉线绳轻,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螃蟹个头差异,回购七八次的消费者比比皆是。”
拼多多强调“质价比”,以“千亿扶持”降低商家运营成本,用数据与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构建一个“消费者得实惠、商家增收益、农户保收入”的多赢生态。正如商家李先生所说:“平台为我们搭建了良好的经营生态和保障,收入比以往叫卖更高、更有确定性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吴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