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让更多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富矿”

特约评论员/刘纯银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传统村落宛如一颗颗遗落在乡野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今年上半年,81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028个省级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这一庞大的数字,彰显出传统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强大吸引力,更凸显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巨大潜力。

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活着的文物,是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从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到北方大院的古朴雄浑,从西南民族村寨的风情万种到西北窑洞的质朴无华,每一处传统村落都蕴含着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文化记忆。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历经风雨的洗礼,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也是现代人寻觅乡愁的精神家园。

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一旦被激活,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但也要看到,部分传统村落仍面临着保护资金短缺、过度开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引入专业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确保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完整性。

各地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有效路径。比如,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徐州市邳州市土山古镇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将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创新之路。如今古镇区内,五百余年历史的关帝庙巍然屹立,深巷幽径、石板老街保存完好,明清民居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掩映翠色。景区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千余名周边村民就业。还有安徽、江西、浙江、山东、湖南等地,通过整合资源、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村落抱团发展,实现了“1+1>2”的发展成效。通过文旅融合,传统村落不仅能吸引游客,拉动消费,还能带动非遗传承、农事体验、民宿、文创等多元业态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守保护底线,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村民等各方力量,形成保护与发展的合力,让传统村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富矿”,让人们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刘纯银)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