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22头麋鹿从英国乌邦寺漂洋过海重返故土中国,开启种群复兴之路;四十年间,从北京南海子到江苏大丰,从湖北石首到内蒙古大青山,麋鹿数量从22头繁衍壮大至1.4万头。不仅实现“无灭绝之忧”,更成为国际公认的物种重引入的成功典范,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麋鹿归乡 跨越四十年的生命重逢
2025年8月24日,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保护区为一群特殊的居民——麋鹿,举办了一场温馨的生日会。工作人员用苜蓿为主料制作了特别的“生日蛋糕”,以此庆祝麋鹿回归中国四十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
麋鹿,被中国人亲切称为“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物种,承载了百万年的生命记忆。商周甲骨文中已有“麋”字记载,形如目上有眉之鹿,成为这个物种最早的文字见证。这些生灵曾漫步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沃野,后因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一度在中国本土消失。幸运的是,漂洋过海的麋鹿在英国乌邦寺庄园重获生机。
转折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1985年。来自英国乌邦寺的22头麋鹿乘机重返“故土”,其中20头落户北京南海子麋鹿苑,2头送往上海动物园,由此开启了中国麋鹿种群的复兴之路。英国乌邦寺庄园第十五世贝德福德公爵动情地回忆:“我的父亲心怀憧憬,他深信这些麋鹿属于中国,一直期盼它们能重返故土。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时,这些麋鹿突然显得异常激动,仿佛感知到故乡的气息。”
南海子——这片昔日的明清皇家猎苑,曾是麋鹿在中国最后的家园。其广袤的湿地、芦苇荡与草地,为回归的麋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繁衍空间。同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正式成立,主要致力于麋鹿的保护科研以及种群复壮工作。麋鹿保护研究室负责人郭青云说:“中心成功突破了麋鹿疾病防控、饲养管理和遗传评定三大技术难关,并通过实施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的‘三步走’战略,在麋鹿保护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果。”
生息繁衍 重返自然家园的野化之路
1986年和1987年,又有55头麋鹿分批从英国重返中国。其中一部分前往北京,另有39头辗转抵达江苏大丰,回归其野生祖先曾栖息的沿海滩涂。而这一“故土回归”的选择有着深厚历史依据——20世纪60年代,大丰地区就曾出土麋鹿角与骨化石,这些珍贵遗存确凿证明这里曾是麋鹿历史上的重要故乡。
为迎接麋鹿,工作人员提前改造了林场环境。1987年春天,在麋鹿抵达大丰的第二年,经过保护区9名工作人员日夜轮值守候,终于迎来了首头成功存活的鹿仔。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说:“我们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开展疾病防控、行为塑造等研究。野生动物保护的终极目标是恢复野生种群。自1998年起,我们通过精挑细选将麋鹿放归自然,让它们在无人类干扰的环境下自由繁衍。”
如今,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数量已达8502头,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种群和基因库。
北京南海子保护区同样成果显著。1993至1994年,湖北石首分两次从南海子引进64头麋鹿,并系统开展野化训练。目前,石首麋鹿种群已从最初的64头增至3800余头,形成4个野化种群,足迹遍布长江荆江河段的湖北、湖南两省的九个县市,均实现自然繁殖并恢复了野生习性。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杨国祥自豪地说:“我们的麋鹿野性十足,始终生活在纯野外环境。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使它们体格健壮,今年我们新增麋鹿595头。”
科学巡护是野化成功的关键保障。巡护员王传君每日携带望远镜和急救包,穿梭于湿地之间,既要记录麋鹿活动轨迹、种群数量和生存状况,也要及时救助受伤个体。他介绍说:“夏季巡护七点半开始,冬季推迟到八点半,每趟巡护一个多小时。有次发现麋鹿角卡在护栏网里,不及时解救就会死亡,当时我们从后方稳住鹿身,小心地将鹿角慢慢取出。”
未来可期 贡献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如今,湖北石首、江苏大丰和北京南海子三地麋鹿在湖南东洞庭湖实现“汇合”,形成了中国唯一的三地麋鹿基因融合地,为种群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样本。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宋玉成说:“我们把麋鹿从国外重引到中国,旨在建立能自我维系的野生种群,洞庭湖种群正符合这一目标。”
而中国最北、最冷、海拔最高的麋鹿保护地 ——黄河流域的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开启实践:2021 年引入 27 头麋鹿,它们在零下 30℃严寒中进化出厚实毛发与更强体质,三年间种群数量翻倍。
四十年来,麋鹿从漂洋过海重返故土;到走向更广阔的“自然之家”,不仅缓解了保护区的种群密度压力,更为中国播撒下物种多样性的种子。
从最初的22头到现今1.4万头,中国麋鹿栖息地逐步扩散到长江两岸、黄河内外的2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90余处,全面覆盖原有的古分布地,彻底摆脱灭绝威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忠秋教授强调,保护麋鹿不只是保护单一物种,更可维护整个生态平衡。
而麋鹿的回归,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中国方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中写道:“麋鹿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进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负责人表示,麋鹿的保护为“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提供了最佳案例。
李忠秋认为,其核心成功经验,不仅在于物种本身的拯救与恢复,更折射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物种重引入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实践。四十年来,我国通过建立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和多个国家级麋鹿保护区,构建了国家主导、多元协同的保护机制,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麋鹿保护体系,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实践样本。”李忠秋说。
现在,中国正在筹建亚洲最大的“完全型麋鹿基因库”,破解近亲繁殖致基因衰退问题;未来,还将建立麋鹿微生态基因库,守护麋鹿种群健康发展。
从北京南海子到江苏大丰,从湖北石首到内蒙古大青山,麋鹿的足迹既与祖先的印记重合,更铭刻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进程中。
四十载“归去来”,是麋鹿的重生,更是中国对自然的无限敬畏与庄严承诺。这场跨越山海的生命守护,未完待续而未来可期,正在华夏大地上不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时代长卷。
记者|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查多 姜奇卉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