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微风拂过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前锋镇郑圩村的芡实田,500多亩芡实宛如一幅生动的绿色画卷。硕大的叶片铺满水面,清晨的薄雾中,工人们穿梭在其间,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果实。
今年芡实长势很好,你看这叶面,最长能达2米,每个叶面下挂着2到3个果实,产量肯定低不了。”程鹏芡实家庭农场负责人林程鹏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7年,大学毕业后的林程鹏选择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经营了20多年的芡实种植田。那时,家里的芡实销售全靠“等客上门”,虽然品质上佳,但收购价却远低于市场价。看到父亲辛勤劳作却收获有限,林程鹏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能守着好东西还受穷”,他下定决心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带着家乡的芡实样品,林程鹏开始南下跑市场。
回忆起那段日子,林程鹏不禁莞尔,“那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家家敲门,一次次被拒绝。”但他的坚持,最终迎来了收获。在苏州,一位客户被他的诚意和芡实质量打动,签下了首笔长期订单,仅第一年销售额就有40多万元。订单结束后,这位客户还主动为他介绍新客源,帮他打开了更广阔的销路。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林程鹏在原有500亩前锋镇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又在金南镇新增了500亩芡实田。但他不满足于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开始探索更高效的种养模式。
2021年,林程鹏开始了“芡实+小麦”的轮作种养,芡实种植期间又在田里养殖了黑鱼,黑鱼吃虫,粪便肥田,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让每亩地增收上百元,全年总计增加数十万元的收入。芡实收获后,他在肥沃的土地上旋耕种植小麦,并引入无人机进行施肥和喷药,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多元化的种养模式,最大限度挖掘了土地潜力,也带来了更高的种植效益,这种种养模式如今被广泛使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产业的扩大,也带动了乡邻共同致富。
在芡实采摘期,从田间采收、分级分拣到外销加工,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为乡邻带来收入,这些岗位大多提供了当地村民就业机会。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田野不仅是耕耘的土地,更是追逐梦想的舞台。林程鹏表示,他将带着新思想、新技术扎根田间,让希望的田野结出更多丰收的果实,以实际行动诠释“筑梦乡村、兴农有我”的理念。(融媒体中心)(葛婷婷 冯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