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今年,恰逢河海大学建校110周年,这座中国水利的“黄埔军校”为国家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才,他们将为华夏定波安澜的责任扛在肩头,将爱国情怀书写进江海长卷。据悉,茅以升、汪胡桢、徐芝纶、严恺等30多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河海学子从校园奔赴水利工程战场,在大江大河中留下沾着泥泞的坚实足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青春岁月书华章,大哉河海奔前程。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河海大学,这所始终秉持“兴学育才、治水兴邦”使命担当的高等学府,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透过媒体报道可知,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将青春理想融入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火热实践,把水的精神、青年的力量、奋斗的底色熔于一炉,以实际行动撑起中国水利的“半壁江山”,用赤子之心书写下“水利报国”的盛世华章。
河海大学作为水利领域“黄埔军校”,培育出无数优秀水利人才,多个“首个”“第一”的非凡成就,为“青春激荡山河”写下生动注脚。从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地表水水质评价、海岸带资源调查,到成立世界首个工程移民研究机构,到建成国内首个三向六自由度最大模拟地震水下振动台,再到助力构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工程……江河无言、湖海为证,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把青春汗水洒在水脉河道中,让“治水”不再是古籍中的典故、“兴邦”不再是遥远的理想。实践充分证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本与水斗争的史书,河海大学的历史则是一部中国水利拓荒奋斗史。从创制我国首个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到太湖蓝藻爆发提出水质应急处理组合技术方案,到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再到世界最大规模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世人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在水利研究领域勇攀高峰,在环境治理方面从不缺席,在改善民生方面当仁不让,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披肝沥胆,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正让“水利报国”的壮歌愈发嘹亮、激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领略“大哉河海”,汲取智慧与力量,广大青年奋斗的步履必将更加坚定有力。
“水运涵养国运,青春贯通江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当代青年的光荣使命,以“水”育人,让青春激情与时代召唤融汇,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相信一个个叠加起来的“小我之力”,激荡起的必将是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明天的中国也必将更加幸福美好!(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