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流水潺潺,宿迁牛角社区的村民在花木间休闲锻炼;游客络绎不绝、民宿满房,尹黄村的房车营地撑起乡村旅游的 “红火天”;从 “垃圾镇” 到 “生态镇”,耿车镇的百姓端稳了 “绿色饭碗”……近日,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宿迁召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江苏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是江苏妥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抓手,也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2024年,江苏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将39个片区培育与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并推进,省级财政三年计划投入89亿元予以专项支持。乡村建设一年以来的实践脉络与成果,显示着当下江苏乡村,正在从 “一时颜值”到“长久价值”的精彩蝶变,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片区建设打破传统乡村建设困境。过去,乡村建设常遇到“盆景化”难题:个别村庄打造亮点,但周边区域滞后;环境整治短期见效,却缺乏长效维护。江苏的突破在于以片区为单元,打破行政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宿迁蔡集镇牛角社区通过“路网黑化、水网连通”引入城市便利,又以“一户一策”保留乡村韵味;南京江宁片区以80公里旅游大道串联12座鲜花驿站,将分散景点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带。这种“连片打造、整体提升”的思路,让乡村从“单点美”升级为“全域美”,从“环境美”延伸至“服务美”“治理美”。
片区建设支撑起乡村持久活力。江苏片区建设拒绝“大而全”,转而深耕“土特产”文章,通过产业链延伸与业态融合,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宿迁耿车镇通过绿色家居、多肉花卉、直播电商等产业联动,既修复了生态,又创造了就业,从“垃圾镇”蜕变为“生态镇”;苏南地区则以新理念赋能传统产业,如无锡锡东片区引入市场化运营机构,发展文创设计、宠物经济等新业态,让老村庄焕发新活力。更关键的是,片区通过“农文旅融合”构建消费场景,如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以渔文化为主线,整合休闲运动、研学游乐等业态,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造血”。江苏的探索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无锡市构建“政府统筹+国资平台+整村运营+多元主体”体系,通过“田园理想村”项目引育乡村主理人、新农人;泰州姜堰区以“点团片”模式梯次推进,在“团”层面打破行政村界限,培育草莓产业共富团等示范团,实现从单点突进向集群发展跃升。这些实践表明,只有通过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才能避免“建设-衰败”的循环,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热土。
从牛角社区的 “新乡景”,到耿车镇的 “产业蝶变”,再到尹黄村的 “旅游红火”,江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的实践证明:乡村之美,既要见 “山水”,更要见 “生活”;既要谋 “当前”,更要谋 “长远”。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江苏乡村必将以更鲜亮的生态底色、更强劲的产业动能、更浓郁的文明气息,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文/图 袁嘉岭 潘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