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数字 21.9%
关键词 新动能

前三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1.9%;制造业投资增长12.0%,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3.4%、47.9%、49.1%。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甜甜 通讯员 王刚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结构和质量是观察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与韧性的关键窗口。
一批高技术制造项目正加速落地、持续增资,成为拉动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前三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1.9%;制造业投资增长12.0%。
数据背后,是一场围绕“科技驱动产业”的转型,也是南京积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新合作,马路对面找伙伴
在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车间里,几条新产线正在调试。“这是我们自研的‘智能转向大脑’。”博世华域自研智能转向平台项目设施建设负责人许文超,指着其中一处SCU(转向系统控制单元)芯片生产线说,“样件已向客户交样并进入道路验证阶段,首个项目预计明年3月实现批量生产。”
作为国内转向系统市场的领军企业,博世华域占市场份额约33%,客户覆盖奔驰、宝马、小鹏、理想、比亚迪等品牌。“当前汽车制造业整体回暖,并呈现出智能化、新能源化趋势,尤其是自动驾驶对转向系统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的要求更高。”许文超说。
2024年,该公司决定投资5亿元,利用现有厂房新增生产线,实施全新线控产品布局,同时搭建智能转向系统芯片自研平台。今年以来,项目已投入约7000万元。许文超介绍,新一代转向系统不仅体积更小、能更快“理解”驾驶者意图,还采用了“双冗余设计”——即两套系统互为“备份”,极大提升了安全性。
这不是博世华域在南京的第一次增资。自2015年落地南京以来,博世华域几乎每年都以新增2—3条产线的速度扩张。2018年至今,已新增近10条产线和40台(套)机加工设备。
为什么会持续选择投资南京?“过条马路,就能找到合作伙伴。”许文超说。
在此前南京经开区组织的“新港领航圆桌会”上,博世华域企业负责人向管委会主要领导表达了对暖通空调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园区当即向其引荐了该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天加环境。今年,博世华域在天加环境采购了冷水机组。
一条马路,两家企业,三赢局面。10月31日,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SEE MY GROWT·见证我的成长”主题年度活动举行,不少合作伙伴应邀出席,博世华域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家门口的协同”,正是企业持续投资南京的信心所在。
坐在台下,看着这个马路对面“门对门”的“邻居”和合作伙伴,许文超感慨万千:“我们现在每年能节电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能标煤3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吨,企业成本省下了不少,而且物流成本几乎为零,后期调试和维护设备的便利度大幅增加。”
新场景,城市晒出机遇清单
一块屏上如何做创新?位于天佑路33号中电熊猫液晶谷的江苏精煜智显科技有限公司给出答案。
该公司投资建设的彩色滤光片及新型显示器件项目,总投资约5.8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1.6亿元,主要从事彩色滤光片和新型显示器件产品的研发制造。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营收20亿元。
“此次投资建设的彩色滤光片及新型显示器件项目,除了主攻五代线以下LCD用彩色滤光片市场,我们还布局了染料液晶调光玻璃、电子纸彩色滤光片的业务。”公司副总经理宋行宾说,“项目全生命周期总投资5.8亿元,目前已投入约1.6亿元,今年还将追加数千万元投入。项目自今年4月入场,7月复机,预计年底实现产出,明年产能将达每月6万片玻璃基板。”
“未来的汽车玻璃,不仅能灵活切换透明度,还能实现节能减排、智能防护。”宋行宾说,“电子纸产品在画面静止时不耗电,仅靠一小块光伏板或充电宝就能长期运行,非常适合远程信息发布场景。”
一家企业落地,不仅需要资源、资金,也需要寻求场景、市场,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选择南京、反复增资,也正源于此。
今年9月举办的金洽会上,南京市城市机会清单首次发布,围绕新兴企业引育类、焕新投资促进类、产业运营合作类三大领域,推出10个城市焕新项目,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舞台。
南京提供“全链条、定制化”合作方案,既可选择入驻园区抢占创新高地,也可参与载体运营挖掘资产增值空间,更能通过地块开发、项目共建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精煜智显滤光片及显示器项目正是清单上的名目之一,希望“寻求合作伙伴”。
通过机会清单这样的开放平台,将城市焕新的空间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机会,南京为技术找市场,为资本找入口,让企业在城市发展中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构建起“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强磁场。
新通道,转化跨过“达尔文死海”
全球最大的醋酸及衍生物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液体蛋氨酸生产基地以及全国主要的环氧及衍生物生产基地,世界500强和化工50强企业占比近30%……在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这些数字持续刷新。
9月底,该园区实现省市重大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恒河高端卫生材料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仅用时4个多月,刷新化工项目建设的“最新速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市场需求精准招商,截至9月底,园区累计完成签约项目4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积极推动新能源材料、特种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
一项实验成果从发明到产业化,需要长时间反复验证和大量资金投入,这成为企业和科研机构都不愿触碰的中间地带。中试作为产品量产前的关键一环,是科技成果跨越“达尔文死海”的必经之路。
园区中试基地配备甲类中试厂房、甲类和丙类仓库,并配套撬装中试区、智慧化管理平台、污水处理站、废气治理共享“绿岛”等功能区域,园区还组建了涵盖技术、安全环保、市场金融等多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对中试项目进行专业论证。这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化工产业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实现飞跃的关键支撑。
在南京的经济版图上,制造业投资正以高技术、高增速的姿态“挑大梁”。
建邺区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宝马(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落地该区;杏湖产业园与南京谊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项目合作协议,聚焦纳米酶—益生菌制剂产业化的纳米酶—益生菌联合制剂研发生产项目正式落地杏湖产业园,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营收超3亿元;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远距离超声波传感器量产的企业,江苏优达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南京江北新区,这里不仅是公司的总部,还将逐步开启更多新产线……
新合作、新场景、新通道,南京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提供新动能。同时,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广,一批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前景、有协同效应的制造项目,正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