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喜讯漫过古桥街巷,在这座千年吴都的欢腾里,藏着一条被音乐照亮的漫长轨迹。于无锡而言,音乐从不是仅供赏听的旋律,而是贯穿古今的“光”——它照亮了文化传承的脉络,点亮了产业崛起的征程,更温暖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千年乐脉的星河微光
无锡的音乐基因,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镌刻于吴地文明的肌理之中。历经岁月洗礼,这束微光逐渐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了中国音乐发展之路。
泰伯奔吴,初燃音乐火种。三千多年前,泰伯携仲雍奔吴至梅里,“以歌为教”点燃吴地第一束音乐微光,这束微光穿透蛮荒,成为无锡音乐传承的初源,为江南礼乐教化奠定根基。
季札观乐,闪耀文明之光。春秋时期,无锡迎来了一位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季札,他以博学多才、精通音律闻名于世。季札以音乐洞察兴衰的独到见解,将吴地音乐审美提升至哲学高度,成为吴地音乐文明的重要里程碑。
鸿山遗址,叩响古老韵律。1992年,无锡鸿山地区发现的土墩墓里,出土了青瓷甬钟、编磬、句鑃、錞于等重要文物,这些上千年前的乐器,奏响了无锡音乐的最初篇章,更是无锡乐脉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
在泰伯、季札等先贤的引领下,无锡的音乐文化不断发展,吴歌、昆曲、锡剧等传统音乐形式如繁花般相继绽放,共同绘就了无锡音乐的多彩画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锡的音乐发展也迎来了星空璀璨的时代,众多乐坛大师以才华为烛,照亮中国民乐前路。
华秋苹编撰中国第一部琵琶曲谱《华氏谱》,为琵琶传承点亮明灯;杨荫浏奠基中国民族音乐学,其《中国古代音乐史纲》成为学科开山之作;刘天华革新二胡技法,创作《光明行》《良宵》等名曲,让这一民间乐器登上专业舞台……从泰伯火种到近代革新,无锡的音乐光芒璀璨,在传承中不断汇聚,成为照亮历史的星河。
产业车间里的创新之光
如果说千年音脉是无锡“爱乐之城”的灵魂,那么蓬勃崛起的音乐产业,便是其“造乐之城”的坚实骨架。
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音乐不仅超越了艺术表达本身,更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之光熠熠生辉。

无锡梅村的二胡文化产业园,是二胡制作的摇篮,更是浸润着艺术气息的匠心之地,一代又一代匠人在这里开料、制作、蒙皮、雕刻。
“国际二胡制作大师”万其兴的工作室也坐落于此。作为梅村二胡制作技艺的灵魂人物,万其兴数十年收徒传艺,助力二胡制作技艺薪火相传。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一批批二胡制作大师的带领下,梅村诞生了近20家二胡制作单位、十多个二级品牌,全国每4把中高端二胡中,就有一把产自梅村。年产二胡5万把的“高产”业绩,更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二胡生产基地。
不止是二胡,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不同类型的音乐器械正以精湛工艺征服全球市场,展现出了无锡音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全世界六成的口琴产自无锡,全球18家口琴全产业链品牌中,无锡独占6家;无锡的手风琴制造在国内市场覆盖率达43%,并出口至十余个国家;国际竖琴品牌“莱昂希利”“萨尔维”扎根无锡,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成。
统计显示,无锡全市共有音乐相关企业370家、音乐培训机构2000余家,音乐创意产业年增加值约10亿美元。无锡市拥有文化单位近5万家,目前形成了以影视产业、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现代演艺等为重点的八大文化产业集群,其中多家企业已经成为音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面向世界的开放之光
站在“世界音乐之都”的新起点上,无锡的音乐之光愈发炽热开放。这里正打造面向世界的“音乐客厅”,让全球旋律在此碰撞;构筑创意熔炉,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更让音乐成为民生福祉,融入每个普通人的日常。
而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无锡之光更是持续闪耀。近年来,无锡民乐在法国、德国、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老挝、毛里求斯等国频频奏响。
今年以来,无锡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已分别前往法国、德国、比利时、克罗地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就在上个月,无锡市锡剧院携大型剧目《珍珠塔》首赴奥地利、意大利演出,场场爆满!
这束音乐之光持续闪耀的背后,是人才奔涌的活水。
无锡依托“太湖人才计划”,引进邓建栋、孙鹏、林大叶等40多位演奏家、指挥家和文化企业家;本土培养的山禾合唱团斩获世界合唱比赛双冠军;江南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相关专业,构建人才梯队,持续输送创作与表演人才,为音乐之光注入不竭动力。

在无锡,音乐永远是那束最明亮的光、那颗最闪亮的星!
它不仅照亮了城市的记忆,让我们铭记无锡深厚的音乐底蕴与灿烂历史;更点亮了未来的征途,激励这座城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坚定前行。
展望未来,无锡正以“世界音乐之都”为全新坐标,向光而行,声动四海。这座城市不仅要让无锡音韵传遍世界,更要以中国的音乐风范,共鸣于时代,回响于未来!
(来源:无锡广电美好无锡工作室 丁小满,编辑: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