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焦点访谈:小康梦圆 文化点亮美好生活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小康”的衡量标准并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则为城市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守住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守住了城市文脉的“根”与“魂”。



在福州很多文化交流活动都会选择在三坊七巷举行,不仅是因为它位于福州的市中心,更重要的是三坊七巷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三坊七巷形成于晋唐,被称为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而对于福州来说三坊七巷不仅是一片历史文化街区,更是福州人心中的城市文化名片。

陈永健在三坊七巷生活了71年,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见证了这里的日新月异。从2010年开始他成为三坊七巷的志愿讲解员,义务为游客讲解三坊七巷的历史。



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州三坊七巷,他听取了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每天都人潮如织。当人们走过坊间巷里,会感受到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演进,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城市和居民的“乡愁”。而三坊七巷能够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与20多年前习近平在福州主政时的高瞻远瞩分不开。

上世纪80年代末,福州市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包括三坊七巷在内的老城区被纳入改造范围,一排排旧民居被推倒,一栋栋高楼竖立起来。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人们最先忽略的是这里的文化价值。当时,三坊七巷西北角的林觉民故居已经被拆掉了门头。

在林觉民故居我们见到了陈盈盈,和陈永健一样,陈盈盈也曾住在三坊七巷,2018年她成为三坊七巷的一名专业讲解员。每次向游客介绍林觉民故居,她都会讲述故居保护、修复的过程。



去过三坊七巷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这里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中国近代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印记。得知林觉民故居要拆除,当时,刚刚到任不久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

陈盈盈在现场介绍:“1991年3月10日下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林觉民故居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他在当时非常坚定地说,要在我们手中,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更要让它们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所以林觉民故居就此保存了下来。” 

这次会议不仅解决了林觉民故居的保护和修缮问题,还确定了三坊七巷等地名人故居和遗址的保护办法。三坊七巷的修复工程耗时三年,福州市政府总投入达50亿元,成为全国古街古巷中保护最好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修复后,三坊七巷原有的文物得到了保护,完整再现了 51个名人故居,建成23个博物馆,三坊和七巷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民居特色,南后街则延续了原有的商业功能。



正是因为习近平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福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坊七巷不仅让福州市民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所搭建的文化平台,也满足了当地群众小康生活中的文化需求。

为了保护三坊七巷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地还通过古街巷的“活态利用”吸引了十几家福州的老字号入驻,同时还为当地的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中心和交流平台。

老店给了老街烟火气,老街给了老店大舞台。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20个。很多福州市民也会经常来这里看一看连绵起伏的马鞍墙,吃一碗鱼丸、听一段乡曲,走一走老巷。



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在反哺着这座城市,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壮大了城市经济,也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好,文化点亮了人们的小康生活。

正如习近平2002年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一片三坊七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也对孩子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塑造着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气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坚持守住底线、应留尽留、量力而行原则。如果从文化角度进行解读,防止大拆大建关键是要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防止人为地割断城市的历史文脉、阻断城市的有机生长,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城市的地标可以是物质的地标,还有精神文化的地标,精神文化的地标是矗立在人的心灵里,是流淌在人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好,开发好这个城市的地标,可以保护好城市的精神血脉,提振城市的精气神,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的魅力。”



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家、文化馆3327个。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4552亿元,占GDP比重4.39%。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文化小康”不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的重要文化尺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三坊七巷,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点亮了人们的小康生活。全面小康,既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既是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礼节、明荣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深植中国人民内心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力量与智慧之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