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在农业大省江苏引发热烈反响。
厘清认知:粮食安全与“大食物观”兼顾
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总书记还特别提出了“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江苏一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主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刚刚下发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并给出量化指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总产量740亿斤以上”。
“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杜永林表示,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把粮食稳产增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决扛起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将统筹推进粮食、油料和蔬菜生产,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大豆油料生产,坚持把产量不下降、力争有增产作为重点任务,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减肥减药协同、绿色高产同步,切实增强稳产保供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江苏力量。
“总书记强调的大食物观非常具有前瞻性,且契合当下中国国情,对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均衡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所长王冉感慨,包含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甚至微生物食品、未来食品等有效供给的大食物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重要保障。江苏地处南北跨度带,有平原地区、丘陵地区,有一定规模的粮食、设施蔬菜、特色水果、水产种养等,且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盱眙龙虾、阳澄湖大闸蟹、阳山水蜜桃等农产品品牌,有较强的大食物观基础。接下来,江苏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精则精,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
关键之举:“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齐抓
“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下一步,我省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基石,为国家粮仓作出江苏贡献。”全国政协委员、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表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国家下达我省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将逐级分解下达市、县、乡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同时大力支持地方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让农田真正成为高能效、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良田。此外,还将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利用优先序管理,耕地优先用于生产粮食和粮、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并持续加强耕地保护督查和执法监督,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违法用地新增问题。
多年来关注耕地保护的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说,在工作中,我们要让广大农民朋友意识到耕地的珍贵,保护耕地、珍惜耕地、种好耕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我也在建议中提出从法律层面上保障田长制实施,研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保护机制和监管法律保障体系及法律追究制度。”
种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关系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强调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多次在不同场合对种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破解瓶颈,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深入推动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确保改革措施落地,引导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流动,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扎实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力促育种创新能力提升。
“在新闻联播上看到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我感到十分激动。”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涵说,江苏稻麦亩产全国领先,接下来科研人员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稳住玉米产量和面积、增加大豆的面积和产量,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化栽培技术,在固定的面积里产出更多粮食。
振兴路径: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协同
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我省正在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模式,下一步要如何推进?“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必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祖云建议,通过“技术治理”驱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所谓‘技术治理’,主要是指三个路径,即遵循科学管理原则、倡导专业治理方案,以及社会治理工具的技术化。”刘祖云说,在社会趋于复杂性的背景下,乡村事务治理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与多样化,这就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治理过程,提供专业治理方案。“任何社会治理都需要相应的治理工具,而现代治理工具引入的目的就是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比如智能手机、大数据以及APP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可提高乡村事务治理的效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省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谢士灵认为,未来我省应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吴琼 杨频萍 洪叶 沈佳暄 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