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谢晓刚
民政部3月21日召开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坚决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要求,抓紧制定与当地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祭扫服务政策措施,严禁“一刀切”、简单化,既要避免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规模性反弹,又要努力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
清明祭扫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心理“刚需”。亲往墓前,除草培土,燃香祝祷,缅怀先人,清明祭扫的仪式感既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习俗,也是清明节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疫情之下,一边是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另一边是关乎百姓情感和习俗的清明祭扫。如果“一刀切”、简单化禁止祭扫活动,态度生硬地强制推行,势必会导致民众的反感乃至抵触。
随着各地“动态清零”步伐的加大,部分地区百姓生活逐步恢复。在一些低风险区域,没有明显外来人口流动的情况下,不能因为疫情防控而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安排,合理地达成人民群众清明祭扫的诉求。
清明节来临之际,民政部要求各地祭扫服务政策措施严禁“一刀切”,并不是放松疫情防范,而是对科学精准防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一刀切”、简单化的祭扫服务政策措施,这是典型的简单粗暴,是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假落实”,更与“科学精准”的防控政策相背离。
好经不能念歪了。各地在制定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祭扫服务政策措施时,既要严禁“一刀切”、简单化,也需因疫而变。要根据当地疫情发展不同阶段、毒株不同特征、社区村庄不同情况,因时而变、因情而异、因地制宜,及时调整防控“打法”,不断优化防控举措,既要满足人民群众清明祭扫的情感需求,又要严防归乡祭祖之际可能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
疫情下有序推进清明祭扫,已成为一道现实考题,更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一面镜子。能不能祭扫、该如何祭扫,应结合当地的疫情防控形势来判断。分级分类、科学精准,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才是有担当、扛责任的“真把式”。与此同时,应大力推广网络祭扫、家庭追思、植树缅怀等绿色文明祭扫方式,让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在“文明”与“祭扫”的交汇之中得到有效释放,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谢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