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淮安:擦亮“绿色名片”,破解“蓝色密码”,生态发展绘就文明之城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根基,亦是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份厚实底气。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王昊 摄

河湖治理擦亮“绿色名片”

围绕打造幸福河湖,淮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建设大运河、白马湖、洪泽湖等市级幸福河湖典型,坚持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联动”,倾力打造淮安“六横两纵五湖”幸福河湖大格局。

2021年,全市国省考断面Ⅱ类水比例苏北第一,在用水源地水质Ⅱ类水比例达60%。沈三圩断面水质全年均值达到Ⅲ类水的目标,足足提前了3年达成,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目前,淮安市57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有52个达到Ⅲ类标准。

“这群青头潜鸭已经成为白马湖的常客,越冬种群数量达到125只,接近全球总数的10%。”近日,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调查团队在开展金湖县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在白马湖湿地发现了大量珍稀濒危保护鸟类,这其中便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青头潜鸭。“珍稀鸟类选择落脚白马湖,正是白马湖生态治理成效的反映。”一名调查团队成员向记者介绍。

昔日的白马湖围网密布,船难行、水难闻、人难住,各类湖区资源归属不明,湖区出现大面积圩梗围网。2017年,淮安片区白马湖测点总磷超标,最大超标倍数为2.08倍,生态环境堪忧。为全力推进问题整改,还白马湖碧波安澜,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白马湖进行整治及生态修复,投入超30亿元,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四湖工程”,共实施36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上游的10条重要河道进行治理,通过截污治污、清淤驳岸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面面积较治理前翻一番。转移安置855户3319名专业渔民,清淤4000万立方米,湖区净水面扩大到86.7平方公里,较治理前增加一倍。实施湖岸生态修复约50公里,恢复湖滨带约34公里。增加生态涵养林近8000亩,湖泊生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大幅下降,水质日渐趋好,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



曹政 摄

标本兼治破解“蓝色密码”

“家乡的天可真蓝啊,从镜头中看蓝天白云与城市建筑相互映衬构成的亮丽美景,心情都变好了。”从外地返回家乡工作的赵晓霏是名摄影爱好者,闲暇时间喜欢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晒出自己拍摄的风景,收获不少网友的点赞。

镜头中,淮安的天空是湛蓝的,在现实中它同样不需要滤镜的修饰。记者了解到,近十年来,淮安市PM2.5年均浓度从有监测数据以来的2013年的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6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54%,优良天数比率从2013年的62.9%提升至2021年的81.6%,改善率达18.7%,“淮安蓝”早已成为常态。

蓝天是百姓幸福的底色,是城市文明发展最有力的见证者。“大气治理成效的取得,得益于淮安市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各项举措。”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淮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和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编制,全面落实“点位长”制度,充分发挥第三方技术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和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六大专项行动”,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微环境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污染管控、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杨洪雷 摄

铁腕执法守牢“生态底线”

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强有力的执法支持。近年来,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化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探索“局队合一”新模式,分阶段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常态化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组建市、县监测监控机构,实现监测、监控、排管、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功能融合。制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与项目准入指南》,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评估共享等制度,用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全力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动真碰硬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

市生态环境系统聚焦能力建设,提升治理水平,通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压实各部门责任,充实淮安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力量,建立省生态环境厅第三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驻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市生态环境局“三方会商”机制,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深入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年行动,首次完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规划编制,2021年作为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年,投资47.75亿元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1个,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83个重点乡镇空气监测以及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 

融媒体记者:吴海涛

通讯员:余梦佳

融媒体编辑:童淮玉

责任编辑:曹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