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夏收时节,麦浪飘香。从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传来消息,从5月底起,铜山区、贾汪区等高亢地区冬小麦率先开镰收割,到6月10日,徐州全市529.9万亩小麦机收收官,夏季粮食生产首战告捷。徐州小麦单产不断创出新高,睢宁县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高产攻关田冬小麦实测亩产778.9公斤,打破了徐州地区小麦最高单产纪录,随之又被徐州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徐麦44”亩产786.9公斤刷新。调查显示,今年徐州小麦生产呈现出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实现了质量、效益“双提升”。预计小麦单产443.9公斤,同比增长7.3公斤;总产23.52亿公斤,同比增长0.4亿公斤,实现了夏季粮食生产大丰收。
科技支撑
粮食增产技术推广普及
良种是农业的核心“芯片”。此次刷新徐州地区小麦最高亩产纪录的“徐麦44”由市农科院选育,5月份刚刚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穗层整齐、抗干热风、熟相佳等优良特性。科技支撑下,徐州粮食品质也明显提高,全市优质中强筋麦比例达85%以上,面包等专用麦比例达到11.5%,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口感风味显著提升。
徐州素有“淮海粮仓”之美誉,粮食面积、产量稳居江苏省第二位,是全国21个年产过百亿斤城市之一。为了提升粮食综合产能,立足徐州实际,徐州建立农业科技首席专家顾问制度,从全国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邀请37位知名专家学者,聘任为徐州市农业首席专家顾问,为徐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主动与各位院士、专家学者及其科研团队沟通对接、开展深度交流合作,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今年以来,徐州持续联合省、市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新技术培训与宣传推广,全面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不断完善“产学研推用”协同机制,办好农技推广骨干人员、管理人员、示范培训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使用农技耘APP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打通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2020—2021年全市粮食主推技术10项,新建3家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及技术到位率和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9%、96%,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19个整建制达标设区市之一。
农田高标准
丰收更有信心和底气
“有了高标准农田,旱涝不怕、种地不亏,我们心里有底了。”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绿色稻田,沛县胡寨镇吴双楼村种粮大户孟庆勇信心满满:“麦收后接着种上水稻,还是订单生产,等到秋天肯定又是个大丰收。”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徐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质与量齐升、名与实双赢,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浩告诉记者,全市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面积已达620.57万亩,建成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30个,新沂市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省级试点。集成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行动,建足建好绿色粮食高质高效高产创建示范片70个,面积50万亩,示范带动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
今年徐州持续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全市12个小麦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585.5公斤,示范带动了全市小麦大面积平衡增产。大力推广地力培肥技术,常年使用有机肥面积50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850万亩次,每年深耕深松40万亩。持续深化推进耕地轮作试点示范,开展麦豆、麦薯、麦花生等轮作试点,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种植绿肥和禾豆轮作15万亩,全市耕地平均地力等级达到4.2左右,平均每年提高近0.1个等级。
(编辑 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