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社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江苏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67万人,新增就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完成年度目标的58.06%。
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就业稳则民心安。受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上半年国内部分企业经历了开工不足、物流不畅等多重困难。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江苏积极行动,落实就业优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就业促进和人才引培深度融合,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大局。
“免申即享”,千方百计保住就业的“源头活水”
“我们公司现在经营完全正常了,是稳岗补贴、社保缓缴帮我们渡过了难关!”7月13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再次采访连云港万联物流公司综合科的耿媛媛时,她满怀感激之情。今年4月,记者第一次采访耿媛媛时,万联物业刚因疫情停业一个月。“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上门告知可以缓缴半年社保,我们还收到了稳岗补贴。”耿媛媛说,公司用缓缴和补贴的费用给员工发工资、做培训,没有一位员工离开。
充满活力、数量庞大的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支撑,保住实体经济就保住了就业的“源头活水”。面对疫情持续冲击等因素给部分企业带来的经营困难,江苏在“苏政50条”“苏政30条”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出“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聚焦企业“痛点”和“急难愁盼”,强化减负纾困,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宏伟表示,江苏充分发挥各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动作用,压实部门、属地责任,支持抗疫稳岗;成立省、市、县三级人社稳就业工作专班,用好省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集成发改、教育、工信、商务、统计、税务、市场监管、政务办等12个部门及五级人社数据信息,动态监测并反馈重点行业、地区、群体用工退工情况,推动 “降、缓、返、补、扩、贷”等助企纾困政策精准匹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企业的各种退税降费及缓缴费用超过2700亿元,其中“免申即享”的援企稳岗费用就超过270亿元。
政策落地,真金白银,确保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稳定增长。截至6月底,江苏全省市场主体总数为1371.6万户,同比增长4.9%。
就业与经济同频共振、同向发力。6月末,江苏全省企业用工总量达20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万人,就业核心指标回归合理区间。
多方合力,深度挖潜扩大就业容量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众多家庭的希望,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江苏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6万人,比去年增加近5万人,创历史新高。受新一轮疫情影响,上半年线下“春招”受限,一些考试和招录推迟,就业压力加大。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江苏直面挑战,部门协同、多方合力,先后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拓宽就业空间、扶持创新创业。
7月12日,江苏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发布消息,在全省招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2万多人,落实“先上岗、后考证”政策。
同一天,江苏省科技厅发布消息,江苏计划开发1万个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江苏国有企业计划招聘2.9万名高校毕业生,招聘人数较去年增长23%;团省委“乡村振兴志愿者计划”今年招募2000人,西部计划400人;省工商联开展“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三个一”进高校等活动;省民政厅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基层就业……
人社部门还创新完善对接帮扶机制,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平台合作,实施联合招聘、精准招聘、网络招聘,广泛开展“云招聘”“不见面招聘”等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社会化市场化就业。
重大项目具有扩大就业的“增容”功能。今年5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疫情缓解后,各地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深度挖潜,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南京420个市重大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26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3.4%;苏州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额预计同比增长约10%;宿迁新开工项目173个,计划总投资812亿元;全市新竣工项目137个,完成投资526亿元。在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力带动下,江苏从5月起一举扭转了就业下滑态势,就业指标持续向好。
创业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能催生更多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上半年,江苏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举办“创响江苏”创业就业服务高校行等系列主题活动,鼓励返乡创业、助力大学生创业。全省累计发放各类创业补贴8.75万人次、1.49亿元,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4.61万笔、74.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4%、44.6%,扶持成功自主创业20.87万人,同比增长35.34%。
精准帮扶,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关爱帮扶。在做好保岗、稳岗的同时,江苏坚持把就业援助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兜牢民生底线。
每天早上7时, 扬州市广陵区琼花观社区50岁的冯芸都会准时到小区的老人助餐服务中心上班。择菜、洗菜、配餐、给老人打饭……忙得不亦乐乎。冯芸说,“助餐点离家很近,走路几分钟就到了,每天只要忙半天,下午还能照顾家里”。一场意外让冯芸的腿落下终身残疾,因为行动不便,冯芸一直没有稳定工作。在扬州一次专门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招聘中,冯芸成功应聘。
为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兜底保障,江苏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机制,明确公益性岗位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江苏还充分利用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机制,帮助低收入人口、大龄劳动者、特困职工家庭劳动力就业,上半年累计帮扶11.5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作为就业大省,江苏在保障本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同时,克服疫情影响,大量吸纳外来劳动力来苏就业。上半年,13个设区市先后面向中西部省份组织线上线下招聘781场,依托江苏智慧就业云平台等载体,集中开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定向推送岗位32.3万个,为5.75万人提供“点对点”直达送工服务。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一个月的返岗求职高峰期间,江苏先后吸纳脱贫人口就业97.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4.5%。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上半年新增帮扶陕西、青海等对口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1048人、来苏就业4592人,其中脱贫人口分别为5336人和2187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编辑 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