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素有“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的美誉,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泰州,称赞“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泰州地区出土的明代服饰与丝织品共有200余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均居全国前列。泰州博物馆的“大明衣冠”展厅精选了近百件展出,并还原了明代的服饰制作工艺。
在众多明代服饰中,有一方奔马纹花绫巾,长82厘米,宽60厘米,这是1980年泰州市东郊鲍家坝徐蕃墓出土之物。
绫巾形状为长方形,两端有须,花纹呈对称关系。绫巾两端以黄色为主的底子上,间隔有蓝色和褐色的粗细条纹,还用提花法织出精美的装饰图案,似奔跑的马,又有“卍”字纹等,花纹与底子一明一暗,生动形象。中间最宽的蓝色条块上,还有一排排极富装饰性的白色朵花图案,共有十多排,类似于阴刻花纹。粗细线条搭配笔直整齐,图案也精致明快。
难得的是,绫巾的质地十分柔软,轻薄滑爽,至今还富有弹性。
泰州市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说,最早,绫巾是一种佩巾,既可佩戴在身上作装饰用,也可以擦手、脸和物品,男女通用。后来分工渐细:擦拭物品用的叫做“纷”,擦手拭面用的叫做“綐”。到了汉代以后,用来擦手拭面的“綐”又称为“手巾”。并正式出现在古籍上。以后用途更广,宋以后还有用作腰带的。这块绫巾长度只有二尺多一点,应该是作为佩巾使用。
还有一件“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也是在徐蕃墓出土的,据考证是徐蕃的官服。徐蕃为明弘治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因反对宦官刘瑾一度遭贬,后重新启用。
这件“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三品补服,衣长131厘米,两袖通长242厘米,面料是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是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这件补服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前胸和后背各缀的边长为39厘米的空绣孔雀纹补子,堪称明代暗花缎的优秀作品。
据介绍,在我国现存明代服饰中,三品官服较为罕见。泰州市出土的这件孔雀纹补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人民画报》在刊载“中国历代服饰”时,就是选用这件补服。
在泰州博物馆,还有九件清代服饰,每件都是稀世罕品。
这九件服饰分别是清彩绣缠枝莲花纹道服、清彩绣八仙纹对襟褂、清彩绣梅花纹镶云角袍、清彩绣菊花纹对襟褂、清彩绣牡丹纹缀方补褂、清彩绣百蝶纹袍、清缂丝蝴蝶纹旗装、清纳纱盘金朝袍 、清八宝镶凤穿牡丹纹棉袄,为清皇室、官员、贵族所穿衣着。
每件衣服的面料都是上等丝绸,采用了独特的刺绣工艺。尤其是清纳纱盘金朝袍,因采用纳纱技法织就,不易保存,故存世数量较为稀少,十分珍贵。
这九件清代服饰可谓全面展现了清绣的鼎盛之作,均为存世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