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快快评丨极端高温给我们“留”下深沉命题

25日,打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App,看到,南京的最高气温是30℃,成都则是31℃,而重庆的这个数据还挂在42℃的高位上。傍晚走在南京街头,凉风习习,“高温烤人”的记忆竟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然而重庆的山火、高温和干旱,却提醒着人们,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并没有远去。即使我们从日历本上将那些已成为过去时的页码撕掉,一场灾害所发出的刺眼之光,也无法遮掩、回避。

新民周刊在最新一篇报道中说道:6500年以来,地球从未如此炎热,人类社会也从未面对过这般剧烈的升温。

是啊,谁能想到,这一年的酷暑如此漫长而令人煎熬?谁能想到,长期驰援外地的能源大省四川都会出现供电紧张?

高温灾害,是世界性的。而人类对于这场灾害的感受,又拥有各自的视角。但不论如何,在应对高温灾害天气的过程中勇于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与大自然更好地和谐共处,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密码”的命题。

这显然需要进入两个层面。

其一,进一步加强高温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场灾害,预警、减灾等机制就必须更为完善、到位。这可以使得我们今后有备无患、打有准备之战;其二,尊重和敬畏自然规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要务,消弭薄弱环节,加强修复和纠错,把生态环境建设好,造福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这一谆谆指导,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据。

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仍,折射出生态环境的特定变化。地球变暖,不仅是科学家研究可知的趋势,也是普通人肉眼可感的事实。这并不偶然。这种局面告诉我们,高温灾害天气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

“科研人员警告说,极端天气不仅是天灾,很大程度上更是人祸。未来每一次极端天气是否会继续极具致命性和破坏性,掌握在人类手中。”新民周刊报道中的这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重重新闻背景,印证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和长期主义的价值。

生态环境并不是总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如果一味地索取、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那么,人类休养生息的空间也会一步步被吞噬——“高温烤人”的可怕记忆也将延续。

我们必须赶紧行动起来,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现象,为地球释放压力。例如,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积极推动碳排放;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绿色文明深入每一人的内心。

人类每一次的“猝不及防”,都意味着环境“反制”的“有备而来”。保护绿水青山,刻不容缓——这是我们应该从极端高温现象中读出的强烈信号。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谢静姝)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