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残疾人事业书写温暖答卷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春天的事业,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8500万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交出一份温暖答卷。

精准康复 维护生命尊严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精准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投入,康复综合评定、运动疗法等2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15个省(区、市)出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补贴政策。截至2021年,5180.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1429.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覆盖率均达到80%以上,残疾人康复服务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受交通、行动能力等因素制约,很多残疾人无法外出求医。为了让有需要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康复训练服务,多地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有关项目纳入政府为群众办实事计划,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今年49岁的李国军是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李皋家村村民,曾因脑干出血导致肢体失去正常功能。为帮助其接受康复训练,南皮县残联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康复服务。经过持续训练,李国军已经能够自己使用电动轮椅,日常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南皮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爽表示,精准助残服务使残疾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提升了残疾人融入家庭和社会的能力,让他们重建生命尊严,回归品质生活。

残疾儿童是残疾人中最需要关心的群体。他们或因家境贫困无力进行康复,或因当地机构服务能力所限影响康复效果,或因无人陪护而不能进行康复治疗,最终延误宝贵治疗时机。

2016年,为了帮助更多残疾儿童享受规范、及时的康复治疗,河南许昌儿童医院首创公益性康复无陪护病房。在这里,专业的康复医护人员、治疗师和护工为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行为教育、心理干预、矫形手术、生活能力训练等治疗,并为其减免费用。自从无陪护病房开设以来,许昌儿童医院累计接收残疾儿童50余人,越来越多残疾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不懈努力,全国范围内,所有县(市、区、旗)已建立实施本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设立3200余家救助申请经办单位、8000余家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累计103.9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上门,从康复诊疗到残疾预防,我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重心不断下移,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加快集聚,一个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举措在各地实践中纷纷涌现,将残疾人基本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精准满足了残疾人的所需所盼。

教育平等 助力梦想起飞

残疾人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日趋健全,残疾人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今年9月25日是第65个国际聋人日。当天,我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璇与外界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两岁半双耳失聪,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比健听人艰难百倍的努力,郑璇不仅考上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接连攻读本硕博学位,而且克服听力障碍,精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如今,她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在聋人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工作中不断绽放光芒。

郑璇的求学经历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一个生动注脚。2017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实施,将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公平待遇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残疾人教育的发展方向。2022年5月施行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从事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师按照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此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作为八大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完善的制度保障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底,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长142.8%,特教学校2288所,比2012年增加435所,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都建有特教学校。

高考是每个孩子梦想起飞的地方。为解决残疾人参加高考和接受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障碍,我国采取切实举措,引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4年,我国首次为残疾人高考提供盲文试卷。2015年,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残疾人参加高考专门制定管理规定,明确教育考试机构须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考生提供合理便利。此后,相关合理便利措施从提供盲文试卷、延长考试时间等扩展到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等多个领域。

如今,各地合理便利措施日趋完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迈入理想中的大学殿堂。10年来,全国累计有12.13万名残疾人被高等院校录取。“十三五”时期,全国共有6.74万名残疾学生被高等院校录取,比“十二五”时期增加2.24万人,增长49.8%。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首次设立残疾人中医专业硕士学位,首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

有爱无碍 彰显发展温度

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10年间,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有目共睹:城市盲道、低位扶手、爱心公交、无障碍卫生间、实时聋听交流系统、手语直播间……一个个看似微小的改变,不仅方便了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也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城市发展的温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交通强国、数字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老龄工作、国民健康、文化旅游、人权行动等各项事业中彰显出愈发重要的作用。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为基础,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骨干,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出台753个省、地、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基本执法依据。此外,新修订和出台的《体育法》《职业教育法》《法律援助法》《乡村振兴促进法》《数据安全法》均有无障碍条款。

在法治轨道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生质的飞跃。从无障碍设施拓展到系统的无障碍环境,从实体的物理环境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环境,从公共领域延伸到残疾人家庭,全社会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已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务柜台、38.66%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十三五”期间,65.3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3598组动车组列车设置了残疾人专座,为残疾人提供购买专票现场和网络服务。500余家常用网站和APP完成改造并通过评测,无障碍社会服务提档升级,残疾人也能在云端享受数字生活的便捷。“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为110万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如今,无障碍环境已从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需求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人们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无障碍环境的需求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到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全社会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力量日益壮大,相关企业持续加大无障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编辑 周冬梅)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