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对网络暴力说“不”,让指尖文明长存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对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等作出要求。

今天,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把世界变成“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倾听四面八方的声音,享受更多元化的表达。但同时,一些“言语无状”“张口就来”的不良行为,也滋生出许多网络暴力的乱象。看见惹人争议的热点事件,有人强带节奏,凭借主观臆断对此指指点点;面对未明所以的社会真相,有人自诩正义,在“道德制高点”进行舆论审判。他们活跃在所谓的“战场”上,沉浸在自发的“战斗”里。然而,网络暴力永远无法催生真正的正义,虚拟世界带来的伤害也并不虚无。长此以往,轻则污染网络环境,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重则挑战法律底线,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今天不重拳出击,谁都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受害者。近年来,有关部门从法律、制度、技术等层面加大整治力度。今年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形成治理合力。在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让网暴告别“法不责众”。这些重磅举措有针对地部署、有保障地落实,体现了有关部门全链条治理、持续打击网络暴力的决心。

对网络暴力说“不”,除了期待更多网民道德自律、理性表达,法律利剑高悬不落、加大震慑,还需要依赖网络平台压实责任、筑牢堤坝。此次《通知》,正是对网络平台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方面,防网暴于未然,加强内容识别预警、构建网暴技术识别模型、建立涉网暴舆情应急响应机制等等。另一方面,止网暴于微末,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依法从严处置处罚相关账号等等。

表达有边界,网络有底线。作为“第一主体”的平台,要真正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影响力越大,责任感应该越强,万不可为了关注度和点击率,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贪恋于“有毒”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激浊扬清,才能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在认知正确的基础上,技术层面也要积极作为。诸如“网课入侵”、机器水军、恶意营销、密码失窃等一系列超越寻常手段的行为,平台更应该检讨产品性能、安全漏洞、内容审查的短板。全链条治理,全方位发力,才能无知无畏者警醒,让为非作歹者无可趁之机。

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守护指尖文明也需要久久为功。良善为上,莫让言语再成“凶器”;重拳出击,希望“按键”不再伤人。我们合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才能守住共同的精神家园。(陈佳博)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