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陕西省平利县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建设两年多来—— 置家业 兴产业 扩就业(有温度的举措 暖民心的行动)

  核心阅读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时强调,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两年多来,平利县牢记殷殷嘱托,以“幸福家园”建设为载体,从社区群众最关切的事情着手,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举措发展产业,多渠道促进就业,促进社会融入,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和往常一样,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药妇沟搬迁社区的周玲收拾停当后,骑上电动车,把孩子送往离家不远的平利县城关第四小学,随后沿学校向西300米,就到了上班的社区工厂。周玲就这样开启了新的一天。

  “以前住在大山里,常年外出打工,心里放心不下的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现在搬到社区,生活什么都方便,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丈夫在附近搞装修,照顾了老人,又带了孩子。”周玲说。搬到新社区,住上新房子,有了新工作,迎来新生活,周玲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更是平利实施“幸福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时强调,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自2020年开始,平利县以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为目标,以“党建引领强、产业就业好、配套设施好、服务保障好、社会治理好”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幸福家园”建设。突出置家业、兴产业、扩就业、促创业、优物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不返贫,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牢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平利县兴办社区工厂110家,茶园总面积20万亩,绞股蓝5万亩,年产茶1.65万吨,培育本土电商龙头企业36家,17722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17334人,9135户有劳动力易地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一强四好”

  搬迁群众找到了主心骨

  刚搬进社区时,37岁的村民张申明遇到事不知道向谁求助,社区支部力量弱,有时候水管子破了,灯坏了,都要跑到镇上找干部,一忙就是大半天。

  张申明的“烦恼”在八仙镇八仙社区并不是新鲜事,作为平利县搬迁人数最多的社区,占地2.5平方公里,2020年3月建成,安置易地搬迁群众561户2259人,建成之初,社区党支部面临无人可选、无人可用的局面,2021年虽然配齐了7名干部,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支部力量仍然较弱,发展动力不足。

  针对社区情况,镇里选派党建指导员开展培训,实施易地搬迁社区党组织星级管理,落实“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要求,优化党组织活动阵地布局,扎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通过星级管理,社区发展思路更清了,发展规划更明了,我们还形成‘网格长+网格员’两级联动体系,为群众及时解决问题90余件。”八仙社区党支部书记邹镨萱说。

  自“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搬迁群众32526户96513人,搬迁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总数的53.3%,为了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该县探索“党建引领强、产业就业好、配套设施好、服务保障好、社会治理好”的“一强四好”易地搬迁社区后扶发展路子,结合综合治理、产业发展以及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楼宇网格、产业链、项目一线,让党组织成为搬迁群众的主心骨、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在此基础上,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探索专职化和多途径遴选机制配优党组织书记,建设“公共服务员、就业指导员、文化服务员、社会治理员”组成的“四员队伍”社区工作者,分类制定任务、责任、考核清单,及时转接迁入党员党组织关系,接受“双重管理”“两地评议”,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服务体系,监委会、业主委员会为主体的监督体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了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扶持发展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截至目前,全县11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点)中,单独成立党组织9个、挂靠成立党组织101个,新建及改扩建党群服务中心30个。

  “做好易地搬迁后的帮扶工作,就是要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号召力,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增收致富。”县委书记杨军表示。

  “五业并举”

  拓宽群众增收路径

  “我上有94岁的母亲,下有上高中的孩子,妻子身体又不好,都需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可待在家里吧,又没收入。”家住平利县广佛镇广佛村安置楼的胡明安说。

  正当胡明安着急的时候,镇里组建乡村建设服务公司,他做起了泥水工,每月三四千元,在家门口有了收入。

  胡明安所在的“劳务公司”是一个新“机构”。2022年3月,平利县在广佛镇试点打造全镇13个村(社区)占股70%,社会企业占股30%的混合所有制综合服务平台平利乡村建设服务公司。截至11月底,公司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5期180人,免费职业介绍120人,劳务派遣280人,组织季节性采茶、烤烟采收和乡村建设劳务用工9563人次,帮助529人实现就业增收190.6万元,人均增收3603元。

  为了让搬迁群众增收有门路,平利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家业、产业、就业、创业、物业“五业并举”的搬迁后扶路径,建立完善党建引领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就业创业机制,建设人才招聘、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就业服务等平台,对搬迁社区劳动力状况、劳动力意愿和就业创业情况进行精准摸排,与县内外企业建立岗位需求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常态化发布、精细化推送就业信息,促进搬迁群众多渠道务工就业。

  同时,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农业大户或新型经营主体,增加群众收入、促进规模化农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山林经济,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让群众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2022年,全县组建劳务服务社会发展组织13家,解决群众就近就业2100余人,搭建“信息共享、技能培训、创业就业”3个平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4089人,开展技能培训2811人,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培育农业企业1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家庭农场82家,落实222家市场主体带动搬迁户5685户8535人,年人均增收2200元,让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中实现稳定增收。

  “易地搬迁工作要在促群众发展产业创业、就近就业增收,优化社区治理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县长陈华表示。

  “十小工程”

  实现群众安居梦

  入冬以后,家住老县镇锦屏社区的汪敏,从社区工厂下班后常去附近的爱心菜园,割一把菠菜,扯几个萝卜,拿回家一洗,一天的菜都够了。

  搬迁之前,汪敏是老县镇东河村村民,住在距社区十几公里的大山中,初到社区,虽然迎来了新生活,同时又有了新困惑,那就是原来家有几亩地,吃菜不花钱,现在到社区,连根葱都要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平利县从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入手,加快补齐易地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推进“十小工程”,即“小管家”解决管理服务水平、“小配套”解决基础设施短板、“小平台”解决公共服务需求、“小库房”解决物资物品存放难、“小餐厅”解决特殊群众吃饭不便、“小课堂”解决技能培训需求、“小厅堂”解决婚丧嫁娶场所、“小市场”解决购物不便、“小菜园”解决吃菜难、“小公墓”解决农村殡葬难题。

  暑假期间,老县镇锦屏社区的小课堂正式开班,为集镇及周边中小学生提供暑期义务作业辅导,大学生志愿者们耐心地为学生辅导功课,答疑解惑。

  “我丈夫在外务工,我在社区工厂上班,家里公婆年纪都大了,本来担心孩子暑假作业没人辅导,小课堂开班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学生家长张娟说。

  为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平利县还全面推行“居住簿”管理模式,为辖区内搬迁安置群众中未办理户口迁移的人员发放“居住簿”,载明迁出地和安置地(社区)相关的服务工作,让搬迁群众吃下迁出地和迁入地权益双保障的“定心丸”。

  平利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宁国良告诉记者,通过“幸福家园”建设,进一步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提升了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打牢坚实的基础。

  如今,为居民提供创业就业、文明礼仪等培训的“小课堂”,为居民提供儿童托管、亲情连线等服务的“小管家”等逐渐融入全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帮助他们从“安家”到“安居”转变。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