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总投资约10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项目落户常州。项目建成后,年产30万套智慧动力总成、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这意味着,到2024年,又一个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将在常州诞生,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座城市的崛起,往往离不开一个战略性、引领性、支柱性产业的拔地而起。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叶茂,根固才能树壮。有人认为常州新能源产业是“无中生有”,但“无中生有”也要有底气和实力。未来产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常州已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同时,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多个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和独特优势。有了底气,还要站得高、看得远,有前瞻眼光,在关键处落子。工业发展的底气和产业布局的前瞻,让常州拥有了围绕新能源布局的主动性。一个细节是,早在12年前,常州就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而那时,新能源并不在公众关注的范畴之中。
有前瞻眼光还体现在,瞄准一个新赛道,要找准切入口、突破口。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常州的新能源产业是从一块动力电池起家的。当所有城市都在拼命试图发展新能源整车时,常州把锂电池作为重点突破口;当大部分城市在发展锂电池时,常州却凭借强大的电池配套能力吸引了四家龙头型整车企业。这些龙头企业落地后,一大批配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助力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和应用的产业闭环。这启示我们,抢占新赛道,不是盲目竞争,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找准突破口,专注打造一条产业链,从而引得配套企业“自然来”。
光有底气、眼光还不够,还要拼服务。政府和企业是合作互动共赢体。对企业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甘当“店小二”、愿为“急郎中”,有“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宽容信任,有“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暖心服务。中航锂电落户金坛后,2018年曾经面临一次很大的资金危机。当地政府组建专业团队,通过资本运作一举“抄底”中航锂电,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如今企业又再次在行业崛起。就在今年常州新春“第一会”上,当地专门出台“新能源之都十条”,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生态营造四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实践证明,只要政企同心、携手并进,就能激发出产业兴旺的澎湃动力。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一块动力电池“发动”新能源之都,给其他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既要有产业发展的底气,又要有找准风向的前瞻眼光;既要有全局观,又要找准突破口,用“舍得、懂得、等得”的城市胸怀,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政策支持,汇聚人才、服务企业,为城市发展注入更澎湃的动能。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