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1.3万亿斤以上”,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李群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是其中重要一项,并具体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

到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年连丰”,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我们有能力、有底气,也有条件应对外部冲击。但我们也深知,“每一次丰收都特别来之不易”,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仍然面临一些风险挑战,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抓紧抓牢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守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我们现在叫耕地红线终身责任制,在哪一任耕地红线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这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告诫。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这也意味着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将牢守耕地红线提升到全新的政治高度,共同扛稳本地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政治责任。

到2022年底,我国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10亿亩,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2022年10月1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更高的国家标准,也彰显了国家“藏粮于地”的决心,同样也推动百姓由“吃得好”向“吃得优”转变,这是事关每个人的民生大事。

向良田要粮,也要向科技要粮。当前,无人种田、无人收割等智慧生产方式已大量应用,5G、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服务团队的加盟,形成了各方支撑粮食生产的合力。去年我国在遭遇极端干旱天气的情况下,秋粮依然迎来丰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植保无人机、环境灾害预警等数字化农业技术的深入应用。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要求,全方位,意味着既要打牢种子、农机等物质基础,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又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生产和服务主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出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等政策的同时,还首次提出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以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

惊蛰已过,农时催人。春耕备耕已经铺开,田间地头,亿万农民正挥汗耕耘促丰收。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守住耕地红线,端稳中国饭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在广袤田野上孕育新的丰收。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