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理响中国】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篇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系列论述的全面总结和继续深化,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讲话通篇闪耀着守正创新的“中国智慧”,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找规律、守正道、求创新,在守正创新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契合性”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源自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高度认同、当下的正确认识和未来的科学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的根基。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表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必定、必然要走自己的道路。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他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坚决不能转“轨”改“道”。

  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着眼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历史常态。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化在物种和技术、资源和人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经常性的传播互动,在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进步,通过文明互鉴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历史根脉,丰富精神滋养,坚定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弘扬革命文化,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提升思想自觉,凝聚价值共识,振奋民族精神,汇聚起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体现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华民族正在努力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付出更为艰辛、艰苦、艰巨的努力,越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越是需要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要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服务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化是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是能够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前,人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华民族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风险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把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成果贡献给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坚持正本清源,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作者系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