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王禹欣 董畅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人们在景长日暖,草木蓊郁中,品悠然粽叶香,迎来端午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仲夏端午涵盖历史故事、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丰富文化内涵,是集合祭祖祈福、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传承端午文化,有利于筑牢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凝聚爱国情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基。
端午节激荡爱国热情。自古以来,无数先贤忠贞不屈之英雄气节,撼荡天地、千秋凛然,铺就了端午节的文化底色。“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由国及天下,以热忱之心执信念之灯,直至投江殉国,仍九死不悔。“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是何等英勇气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何等坚韧意志。人们为屈原投粽入江、龙舟竞渡,百舸争流激扬其报国之志。传说流淌千年、历久弥新,沧桑岁月难掩其熠熠光辉。站在历史长河眺望,前赴后继的勇士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牵挂。古有伍子胥伸张正义、刚烈不屈,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今有中华儿女矢志奋斗、复兴民族。澎湃的民族故事共同汇聚成赤胆报国的拳拳深情,凝结为心系国家兴亡、惦念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
端午节赓续民俗文脉。习俗因传承而生生不息,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过”端午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传统。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艾叶黄酒可驱邪”“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蕴含着丰富的医疗卫生和养生保健知识,如插艾叶、饮雄黄、熏五毒、挂钟馗等,传达着人们祈祝平安、祛除病瘟、驱邪镶灾的良好心愿。“玉粽袭香千舸竞”“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吃粽子、赛龙舟、系五彩线、沐兰汤、穿新衣、赛诗歌等风靡端午的诸多民俗活动,亦彰显着人们团结协作、拼搏争先的奋斗精神,寄托着人们共话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端午节创新文化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时代荣光的深邃思考。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热情高涨。这就更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当下的数字技术、社交媒体平台,让习俗文化“活起来”。一方面,需要创新端午文化的呈现方式与传播渠道。例如,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拍摄纪录片、策划端午晚会等形式,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另一方面,拓展端午文化与人们的互动方式。例如,通过“线下+线上”模式举行端午文化节、组织群众性体育赛事项目等节日活动,充分运用VR等数字技术增强传统文化体验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妙趣横生的“端午故事”,让科技创新为端午文化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一年一期许,又到粽叶飘香时。进入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广大中华儿女更要传承端午文化悠长文脉,不负韶华、矢志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之基,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振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