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千万工程”落墨“千里青山” 守好“绿色”再启光明新程

2003年6月5日,“千万工程”启动,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光阴流转,变化悄然发生。放眼望去,巍巍青山,澄明江水,白墙青瓦,荷风蛙鸣。二十载,“千万工程”提笔落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收入节节攀升,文化根脉得以守护,一条重整山河,迈向美丽中国的光明征途已铺展在眼前。

对绿色的守护,是人类生存延续的保证,亦是为乡镇农村留住人才的底气。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与之相悖的,是传统职业观念中对于农业领域的否认。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借助“千万工程”,乡村得以洗去以往的固有印象、改换新颜,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多合适的就业机会。智慧农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美丽乡村旅行各领域诞生了科技特派员、农机操作员、生态农业养殖专员等等职业,鼓励从乡村走出去的孩子最后服务于乡村,为这片土地播撒下新生的种子,带来新一岁的希望与繁荣。

对绿色的守护,是我们以山水画卷为起笔,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再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我们渐渐领悟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并看到诸多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千年的期盼,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是维护自然生态的承诺,更有八步沙林场“六老汉”扎根荒漠,植树治沙,三代不息,浇灌血汗,用时光和容颜换来了林海绿洲,铸就了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从不是一张牌的正反面,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失去一方将必然失去另一方。时代的潮流奔流不息,发展的气象变化万千,而通往光明征途的精神密码从未改变,我们需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嘱托牢记于心,践行“千万工程”,在守护绿色家园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腾飞。

对绿色的守护,亦是对我们文化根脉的守护,让心灵之绿茂盛生长于精神沃土之上。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诞生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中。默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仿佛身处天光明澈的世界中;诵读“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畅想林中雪夜独特的美学意境。然而伴随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化,一些自然赠予我们的生态风光已渐行渐远。水墨丹青里的江山如碧慢慢褪色,诗词歌赋诵的长天霁色逐渐蒙尘,折折曲牌吟的繁花似锦缓缓消逝,其本质正是美学精神和文化资源的流失。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中华文明千年声息,生于流域之滨,养于厚土之上。文明与生态,沿着同一条命脉延伸于历史的沟壑之中,我们需一同守护,使自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今年是“千万工程”开展二十周年,中原大地之上,高铁沿线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一片片崭新的乡居,一座座雄起的新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山水长卷,铺展着新时代美丽中国的万千气象。海晏河清,时和岁丰。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守护绿色家园之路上,仍有未知待探索,有格局待开拓,有奇迹待创造。落墨千里青山,绘制光明征途,路在脚下,即刻出发。(周梓涵)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