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畔、狮子山下、镜海长虹,江苏与港澳地区渊源深厚,梦想交织。近年来,江苏不断深化与港澳地区多领域合作,三地交流日益频密。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江苏学习深造,港澳丰富的资源与机遇也吸引着江苏青年前去干事创业。
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逐梦路上,青年们胸怀对苏港澳交流合作前景的祝愿与期许,也有关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困惑与思考——8位活跃在港澳地区的大咖精英,与苏港澳青年“云”连线,为他们的成长答疑解惑、深情寄语。看两代人思想交流碰撞,为苏港澳融合发展聚智聚力!
——青年之惑—— 修炼内功,向外探索
时代呼啸前行,置身潮流中的年轻人们拥有更多的选择与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人生如旷野,前路在何方?
【Q】澳门青年刘延鑫:面对发展的迷茫与焦虑,青年人应该如何克服?
【A】香港大学教授陆洋:求学不易,年轻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的激烈,焦虑和迷茫也会伴随着你们。课余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们聊天,也知道近两年网络上有个词叫内卷,无论是学业上还是工作上,年轻人不断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作为老师,我可以理解这样的困惑,然后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因材施教,让年轻人尽量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希望年轻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各种人生和事业上的挑战,不要停止探索,也不要害怕失败。
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极”,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两地通过交流互鉴、优势互补,吸引着大批优秀青年前来拓展机遇,实现梦想。从江苏走出去的香港大学教授陆洋,多年来一直心系家乡,关注着苏港两地青年科学家群体的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同时也是科研人员,陆洋一直致力于推动苏港两地高校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科研合作。
【Q】澳门青年潘柏森:青年人应该如何才能更从容地从校园迈向职场和社会?
【A】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王骏:年轻人学习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大学里学的学科、学的知识、学的本领。行行出状元,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你所学的东西学透。年轻人一定要对自己学的东西、从事的事业感兴趣,这样才能深入下去,坚持下去。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要用事业而非职业的眼光看待工作,希望各位拥抱时代,拥抱生活,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
怀抱一腔热爱,王骏自求学起专注生物科技领域近五十载,从埋首科研到创办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在大健康领域更广泛地造福社会。将香港的科研技术与内地的产业链、市场、政策支持相融合,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这是基因港的发展“密码”,也是王骏看好的苏港澳合作模式。
——青年之思—— 苏港澳携手,赴青春之约
苏港澳三地,文化根脉相连、心意相通。随着三地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苏港澳青年在干事创业、追逐梦想的征途中,携手同行,彼此奔赴。
【Q】香港青年王耀瑭:您对江苏的印象是怎样的?身在江苏的港澳青年,应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
【A】香港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夏椿亚:江苏作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大省,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在家乡绘画的日子,处处都是美好,青荷绿水,风轻送香。你只有亲自观察体验后,才能充分感受江苏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根基和文化魅力。青年人敢想敢干,是前途最为远大的一代人,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在你们手中“活”起来。文化传承创新,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希望苏港两地的青年能够多加来往,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夏椿亚于1998年在香港创建香港中国画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研究、创新与发展。推动苏港澳青年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夏椿亚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Q】江苏青年蒋安琪:苏澳两地青年该如何增进交流、提升国际视野?
【A】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刘骏:江苏的基础教育做得很好,教育规模、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优秀学子们的基本功也比较好。江苏给人一种能够沉淀下来学习、刻苦的理念,同时也培养了我们走向国内、走向世界的抱负,如果未来想要成功,不管是学文还是学理,在方方面面都得打牢基础。我认为青年时代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我希望年轻人,不管你是澳门人,还是内地人、江苏人,都能够认识到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需要,着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艺,成为真正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
作为澳门城市大学校长、同时也是江苏老乡的刘骏,江苏学子既是他心怀牵挂的家乡人,也是他寄予厚望的生力军。江苏崇文重教的人文底蕴,对刘骏的成长影响颇深。任澳门城市大学校长以后,刘骏为学校赋予了新的发展特色和愿景——“澳门特色、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近年来,他也积极推动学校与南京大学等内地多所著名高校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合作。
【Q】香港青年胡静:香港青年如何更好地融入祖国发展大局、报效祖国?
【A】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姚茂龙:时代日新月异,青春一脉相承。港澳年轻人应该多到内地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对国家的了解。未来五年,香港江苏社团总会组织的“百万青年看祖国”活动计划持续开展,我们将带领更多青年走访祖国各地,在交流中加强文化认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广大青年可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带着优质项目与资金来内地发展,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拳脚,干事创业。
生于泰州、年少赴港的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姚茂龙,至今乡音未改,也始终心系苏港两地交流合作,牵挂青年一代的未来。今年,姚茂龙还带领在港科技人才、专业人士、企业代表、江苏籍在港年轻人、高校学生等近600人回访江苏追源寻根、共叙乡情、共谋发展,其中就有许多青年面孔。
——青年之志—— 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结合,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是苏港澳青年们共同的思考题。
【Q】香港青年刘凯云:您如何看待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A】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名誉会长杨耀忠:每个人的前途跟国家发展是“命运共同体”,国家好,自己的发展就好,所以,一定要投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洪流里面,我很鼓励香港的学生到内地升学、找工作,国家在不断发展,发展得很快,有很多机会给年轻人。国家近年来在推动教育改革方面动作频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广大学生可以追求不同的出路,不同的发展途径。青年人要好好把握机会,提升自我,建功时代。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名誉会长杨耀忠,自1975年港中大毕业后便投身于港岛教育事业,曾经担任天水围香岛中学校长等职务。1997年,他在香港推动成立了国民教育中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依然热心地为香港与家乡江苏的教育发展、师生交流贡献智慧力量。
【Q】江苏青年李安琪:您觉得江苏体育事业发展得如何,体育将如何影响我们青年一代?
【A】中奥羽毛球训练中心主任、澳门羽球运动产业文化推广协会会长马晋:江苏是我的老家,也是体育大省,扎根基层的教练专业水平高,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青少年。退役后的这几年,我也依然从事着羽毛球运动推广的工作,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希望更多的孩子能爱上体育,找到相伴他们一生的爱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我认为体育是一个很好的纽带,能凝聚一批年轻人,提升大家的团结性。愿你们不负韶华,实现人生理想,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新时代青年。
江苏南通,这座被誉为“体育之乡”的城市,也是前国家队羽毛球运动员、澳门羽球运动产业文化推广协会会长马晋的故乡。如今,她通过创办中奥羽毛球训练中心,为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祖国各地青少年提供羽毛球专业训练。以球为媒,马晋积极搭建青年人提升技能、结交友谊的平台,也让更多人爱上羽毛球,在体育运动中实现个人理想。
【Q】香港青年陈思羽:青年人应该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您能分享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吗?
【A】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创会会长唐英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幼年时期,母亲就多次带我到无锡、上海等地,认识了解家乡,对于家乡的认同感我早已植根心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看到家乡江苏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仍然还保留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只要一天有精力,我一天都会为国家、为家乡江苏、为香港服务。现在每次回江苏,一定有青年团跟我们一起。这样一来,香港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认识祖国,也与内地青年加深了解,大家共同地为祖国、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自2015年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成立以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创会会长唐英年几乎每年都会带着庞大的回乡访问团返苏。多年来,唐英年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积极凝聚起在港江苏乡贤,共同推动苏港两地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也让江苏同胞们在香港感觉到有一个家。
青年大咖云连线,是两代人的对话,也是两代人的接力。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
青春逢盛世,逐梦正当时。国家发展大潮中,广大苏港澳青年携手共进,逐浪而行,正以昂扬之姿、奋斗之态,为苏港澳交流合作贡献新生力量,向时代交出最好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