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溧水区发布首批区级非遗工坊名单,花针匠、手抓鸡饭店等8家经营主体上榜。在江苏,不少非遗项目紧贴市场需求,创新求变,拓宽市场,非遗“老手艺”有了“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记忆,从设计构思到生产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城市文化和特质。“老手艺”之所以称“老”,这是因为有时间的沉淀,增加了历史厚重感;有方法的沿袭,确保工艺的传承;有理念的坚守,赋予更多的内涵。守护“老手艺”、发展“老手艺”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要创新方法,跟随时代,贴近用户,适应市场。这样,“老手艺”能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新,能在时代发展中长兴长青。
创新,让“老手艺”有了更多的“非遗+”。“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南京云锦研究所推出《「奉旨成婚」云锦织金婚书》,原本用于制作服饰的非遗云锦和婚书的巧妙组合,让云锦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南京绒花,频频出现在热播影视剧里,指尖上的花朵在荧屏绽放,展现非遗之美;香水品牌与绒花跨界合作,香水礼盒中的牡丹花花心由绒花制成,给人以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享受。“非遗+”为“老手艺”带来了无限可能,从非遗本身的特质出发,创新应用场景和表现形式,融入时代元素,让“老手艺”不仅有老的传承更有新的韵味。
传统非遗如何走进市民生活,如何触达年轻人?在南京,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老虎鞋”传承人吴丽花改良老虎鞋,开发成人老虎鞋、衣服等产品,让产品单一、使用场景有限的传统老虎鞋衍生出用途多元的生活用品。在苏州,“90后”姚兰用创新点亮苏绣品牌,主打年轻化、生活化,将苏绣变成手机壳、耳环、笔记本、卡包等时尚生活物品,其中,刺绣腕表系列更是受到了年轻人的普遍欢迎。非遗产品不应“束之高阁”而是要与时俱进,只有贴近生活,融入社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活起来”“火起来”。
当“新匠人”遇上非遗“老手艺”,他们以新思想、新创意让非遗焕发出青春活力,让“老手艺”得到“新传承”。在扬州漆器厂的创新工作室里,“85后”“90后”年轻手艺人成为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与运用的主力,推动漆器时尚化转型,让漆器焕发出新的生机。“苏州绣郎”张雪不仅创新了苏绣的针法,还不断创新题材、加入年轻化的审美,此外,张雪还给苏绣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改变。手握非遗传承接力棒的年轻人,正不断用“新”来赋予非遗时代内涵,让“老手艺”在传承中永葆青春活力。
非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创新是激活非遗焕新的密码,让非遗技艺得到优化,让应用场景更加广阔,让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符号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在新时代绽放迷人风采。(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