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评论员 苏醒
9月14日是中国网民节。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新闻还是视频?现在的网友究竟爱看什么?“我是来看跟帖评论的”“刷帖先刷评论区”“评论比新闻还好看”……恐怕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网友的共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评论区为啥受网友欢迎。
“若批评失声,则赞美无意义”。如果说视频文章是正餐,那么评论区这片饭后小憩的自由空间,则早已是网友心中的“基础设施”。一篇优质作品的评论区,也常常是妙语连珠,能够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
“从电脑到手机;从博客到短视频;从短信邮件到评论区……”似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已经离不开网络。
而手机上几乎所有的app都具有社交媒体的属性,评论区热闹非凡。
“5分钟看完一部片,7分钟读完一本书,10分钟懂得一个王朝……”快节奏的资讯背后,越来越多的网友选择先看评论区再看作品。从网民到网友,评论区打开了观众们情绪的话匣子。“没有互动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一览评论区,有直抒胸臆不吝点赞的行动派,有有问有答的互动派,有冷峻幽默的搞笑派,更有勤于写“作文”普及相关知识的学究派……
评论区似乎是个舒适区,很多网友在这里得到回应,将评论区当作情感树洞。“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芜湖,起飞”(呜呼,起飞)?“蚌埠住了”(绷不住了)……网友们不时发明的这些梗,也让评论区和朋友圈一样,成为一种即时分享的公共场所。有网友在评论区“找搭子”,简单的问候得到了暖心的共鸣。在评论区中,观众可以针对所观看的内容或事件,留下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些情感可以是对内容的共鸣,也可以是自己的个人情感。
“高手在民间,高手也在评论区。”网络上这个现象已越来越清晰。我们可以发现在热点信息或视频下,网友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城市,分享各自的观点,平平无奇的帖子和视频的评论区,暖评、快评、金句频出。在一些经典影视作品的弹幕中,不乏“十级学者”的“神回复”,让网友惊呼“评论比剧情更精彩”。
同时,评论区也能给一些失语人群表达自己的空间,仿佛给时光一种补偿机制。比如说随着老年群体渐渐加入到互联网的场域,作为“网络新人”,老年人的评论区似乎充实着网友们“最初”真诚表达模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然,评论区一些没有边界的玩梗,或许会带来一些误会。而一些看似“真心换真心”的倾诉,有时则更像是一种与自己的内心独白。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和人的交往越来越便捷,我们拥有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但某种意义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评论区作为情感树洞,将网友的各种倾诉也晒了出来。“交流沟通,其实并不难”,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要有倾听者的胸怀,让这世界的交流沟通多一种自然而然的渠道。
不可否认的是,维护评论区健康有序且生动繁荣,还面临许多挑战,关于“信息茧房”平台算法也只是顺势而为。恶意刷评论、控评论,一些网络暴力常常在评论区泛滥。而一些虚假信息、误导发言、不良链接等,也时常在评论区出没。不为众声喧哗遮望眼,依法惩治这类网络暴力和网络不良现象,还需要网友的共同努力。
期待评论区的一片片小天地,能为网友提供倾诉和表达情感的宝贵空间,充满温暖的评论、智慧的思考、专业的解读,拇指之间共同为真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