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这是我和爷爷一起种的黄瓜和小青菜,爷爷说带给您尝尝。”近日,7岁的鞠琪祐小朋友将手中的蔬菜交给独居的邻居李金凤老人。原来,小朋友送出的蔬菜来自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长青社区的暖心农场。该农场是社区将“农耕文化”与“小巷红韵”微阵地结合,联合商业体复悦城在其5楼约2000平方米的露天平台打造而成。在日常的种植交流之余,参与种植的志愿者还与辖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特殊群体结对,将种植的果蔬赠送给这些需要特殊关爱的居民。
党建引领,将文化融入特色活动。今年以来,白洋湾街道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过程中,不断推动党组织挖掘传承优秀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搭建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引导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为基层治理提供文化滋养,打造党建引领、文化共融、服务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
在“小巷红韵”寻味乡愁,文化共融提升人居环境
近日,宝邻社区居民蒋雪英散心有了新去处——小区的“睦邻小院”共享花园。“这里是‘观赏区’,花花草草都是大家以前在绿化带闲散种植的,现在搬过来了;这里还是‘食用区’,包括薄荷、红辣椒等,都是无偿给大家采摘的。你看,这花就是我种的,我还发了朋友圈呢!”蒋阿姨一边介绍,一边在花园侍弄着花草,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共享花园是宝邻社区依托党建阵地“睦邻小院”打造的。针对之前小区公共绿地乱种乱植和楼道花盆乱堆的现象,社区组织居民和党员志愿者把单元门边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块改成家门口的“微花园”,将之前居民在绿化带闲散种植的花卉搬迁至“新家”。同时,志愿者还种植了薄荷等食材供居民免费采摘食用,实现了居民侍弄花草的“田园梦”。“这里不仅是一个供居民休憩的后花园,同时也是居民进行自治的‘基地’。社区还将举办睦邻议事会,组织居民代表共同拟定共享花园的管理制度。”宝邻社区党支部书记曹履芳说。
据悉,白洋湾街道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城郊特色浓厚,辖区19个住宅小区中,定销房小区数量达12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土地情结浓厚,毁绿种菜等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改善该现象,帮助居民寻味乡愁,白洋湾街道将“农耕文化”“三花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与“小巷红韵”微阵地设计相结合,打造“睦邻小院”、“三花苗圃”、“筑绿园”城市农庄等接地气、有特色的文化类“小巷红韵”阵地16个,形成了家门口的文化共享“微景观”,实现小区环境美化的同时,回应居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文化认同。
从看客变为主角,聚起社区“文化”向心力
“这是黄瓜,这是南瓜,这是我最爱吃的番茄……”住在金筑社区的四年级学生孙苏展示着自己的“农夫手账”。她的手账上拓印着一个个蔬菜图案,还有自己种植的盆栽蔬菜手绘,而且还配上了艺术字作介绍。孙苏说,只要在社区的“筑绿园”城市农庄完成盆栽蔬菜的种植,就可领取仿真果蔬拓印材料包,制作“农夫手账”。通过“筑绿蜂”志愿者的教学和自己的实践,她收获了很多种植知识,也体会到了农耕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近年来,白洋湾街道发挥党员“主心骨”作用,外联内合挖掘文化能人和拥有特长的骨干,带头组建“筑绿蜂”“红色传承”“红心工匠”等文化行动支部11个,培育“睦邻巧手”编织队、农耕传习队、山歌传承队、红星太极拳队等草根文化团队32个,并通过文化产品爱心义卖、设立爱心基金、赠送慰问等形式,协同合力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提升社区“文化”向心力。
盆栽认领、蔬菜种植、农耕研学……日前,金筑社区开展“‘植’此青绿农夫总动员——我在金筑有块田”活动,鼓励辖区居民参与盆栽蔬菜自治管理,邀请共建单位市蔬菜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辖区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可以获得“种子积分”,还可以兑换各类果蔬菜苗以及享受今后活动优先报名权等,激发了居民自治热情。
“定制”文化活动,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这包拯铁面无私,怒铡白罗山真解气!”居住在富强新苑的张生泉在小区公园内津津有味地听着评弹,精彩处还连连拍手叫好。台上演员抑扬顿挫讲着长篇弹词《白罗山》,台下观众时不时发出笑声。大家喝着茶、眯着眼、听着书,十分惬意。一些对吴语不甚熟悉的“新苏州人”也不禁驻足观看,沉醉在这吴侬软语中。
富强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举办的“乐惠书场”定期邀请苏州市评弹团演员为居民演出弹词,让大家畅享“家门口的好声音”。为进一步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该社区广泛征求居民文化诉求,并依托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根据居民反馈定制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乐惠书场”正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白洋湾街道围绕辖区外来人口多、新就业群体集聚的实际情况,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各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通过线上先锋直播间和线下双渠道,开展“文化市集”“非遗课堂”“评弹书场”“山歌悠扬”等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周末社区”系列活动1500余次,惠及居民40000余人次。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的同时,该街道还成功搭建“新老苏州人”等居民群众互动融合的交流平台,逐步打造“熟人社会”。接下来,该街道还将继续深挖辖区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资源与基层治理相互激活,进一步激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动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苏报记者 管有明 苏报通讯员 韩丽佳 马芸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