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获批四年多来,聚焦“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三大功能定位,着力开展特色化、差异化改革探索,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6项,其中6项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2项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荐案例、41项全省复制推广。今年1到11月,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8项,新增注册企业超3500家,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
瞄准首创性、特色化改革试点任务加速落地
今年6月,连云港片区“海事政务闭环管理”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这是片区获批以来,国务院首次发布24项改革试点经验,该项“连云港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形成的166项创新举措中,首创性改革无处不在。国内首家建立二手集装箱绿色交易规范、独家发布二手集装箱价格指数。成立全国首个海事海关危险品联合查验中心,危险品货物集装箱单箱通关时间减少8个小时。在全国率先通过“政府增信、专业代办、远程认证”,实现新增注册企业银行开户异地办理、不见面审批。开创多式联运“一站式”监管服务新模式,实现运抵申报、报关放行等业务100%电子化、一站式办理。
特色化是连云港片区制度创新的另一个鲜明特点。以港口为制度创新策源地,围绕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深入开展“保税+”“信息+”“监管+”等探索,创新举措中具有“口岸+班列”特色的占比近1/3。其中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新模式、进口粮食品质检验“风险分级”模式获国家海关总署备案,推动通关贸易更加便利。
此外,连云港片区还积极先行先试,主动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开展全国首批海域使用权不动产登记规范化试点,率先开展铜精矿保税混配试点、累计完成10.5万吨混矿业务。积极承担编制修订3项海铁联运信息化国家行业标准。
海事政务闭环管理
畅通“大通道“国际枢纽能级持续提升
“今年截至10月底,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5547列,实现对中亚地区主要站点全覆盖,完成货物进出库量3263万吨,集装箱空、重箱进出场量187.7万标箱,班列过境运量全国领先。”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说。
目前,连云港片区持续打造“两基地、一班列”标志性工程。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国内端仓储设施日趋完善,“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国外端布局逐步拉开,以通关数据“实时交换”、全程物流“一单到底”、货物运输“无缝衔接”等“软联通”举措,促进形成双向物流仓储配套体系,上合组织物流园建成运营保税物流中心、内河港、公路港、信息服务、铁路场站等运营平台,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今年1到10月份,园区累计完成物流量5733.31万吨,同比增长6.47%。
“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加快建设。目前,全省首条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已建成投用,主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纳入国家布局,现有万吨级泊位85个,开通近远洋航线88条,今年1到11月份,连云港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8980.15万吨,同比增长7.23%。集装箱完成553.24万标箱,同比增长10.55%。
陆海转换枢纽功能持续提升。连云港港建成港口、公路、铁路、航空、内河立体交通体系,24条海铁联运通道覆盖陆桥沿线主要节点城市,海河联运直通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海铁联运量64万标箱、海河联运量14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11.2%。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
探路协同创新双向开放格局加速构建
连云港自贸片区积极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加强区域互通互联,集聚优势力量,对重大改革任务集中攻坚、集成突破。牵头成立新亚欧国际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河南、陕西、安徽、昆明等自贸片区及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等深化合作,形成陆桥沿线“10+1+2”协同发展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建设,加强与徐州协同联动,联动共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今年8月,与营口自贸片区签署战略协议,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多方面探索开展深度对口合作。
同时积极推进开放载体建设,进一步丰富辐射服务功能。目前,口岸扩大开放持续推进,实现两翼港区全域开放,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药品进口口岸等开放平台载体申建积极推进。
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
“连云港片区将通过搭建多元化、国际化的开放平台,不断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聚集,在市场准入水平、改革系统集成、协同创新等方面持续提升,加快提升枢纽能级,全力推动东中西区域合作,深化高水平双向开放,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连云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