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一路走来,长三角地区始终引领改革风气,勇担开路先锋,保持着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朝气和锐气,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荔枝新闻寻访多位“探路先行”的亲历者,从长三角看改革开放,通过他们个体故事与时代发展的交融,感受改革浪潮,聆听奋斗回响。
把“小产业”汇成“大市场”、以“小商品”撬动“大开放”。义乌,总面积不过1105平方公里,与一些“大块头”的县级市相比算是一座小城,但却能连续32年雄踞全国专业市场榜首,一举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创造了具有“无中生有”等创新精神的义乌发展经验。
从“鸡毛换糖”出发,到建立小商品市场,再到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吃改革饭长大的义乌,造就了市场与城市相伴而生、共荣共进的“义乌传奇”,成为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解。
回首当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义乌小商贩们摇着拨浪鼓,用红糖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获取微利。现如今,义乌的“货郎们”已经把“货架”铺到了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代代义乌人用勤劳勇敢,耕耘出富裕生活,将创新创业的活力注入发展的血脉里。
何海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着围巾生意
年过七旬的何海美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批个体经营户。经商半辈子,她见证了义乌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路从路边摊贩成长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第一桶金”
何海美做生意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1978年夏天,在部队当兵的哥哥回家探亲,带来了一些“宝黛钗”的剧照。当时义乌电影院正在连映《红楼梦》,看着手里这些稀罕物,她萌生了去影院外兜售剧照的想法。
何海美向哥哥借来相机,进影院拍下了几组大家喜欢的镜头,拿去连夜冲洗。当时电影票价不过五分钱,但相片并不多见,且冲印成本高,她将售价定为每张一块钱。
何海美保存着一本当初售卖相片的影集
对当时的何海美来说,做生意也实属无奈。从农村嫁进城的她迟迟没能给自己和孩子上户口,更谈不上找份稳定的工作。彼时商业政策尚不明朗,兜售照片时,何海美找来看自行车的小孩帮着叫卖。电影《红楼梦》在义乌连着放映了三天,相片销路格外好。刨去成本,她净赚了三十多块钱,抵得上丈夫一个月工资。
从那以后,何海美背着那台借来的相机四处赶集,龙游、萧山、东阳、义乌等地都有她的身影,仅仅两个月就赚到了三四百块钱。何海美拿出一部分,给自己买了一台颇为时髦的海鸥照相机,计划将买卖进一步扩大。
一次,她从萧山赶集回来,两岁多的儿子看到多日不见的妈妈后放声大哭起来。儿子的眼泪流进何海美心里,“很心疼他,我要想个办法在义乌做生意。”她将目光投向义乌东部的廿三里集市,这是一个由义乌百姓自发组织形成的集市,位于廿三里镇供销社中间,面积约四分之一足球场大小,逢农历初一、初四、初七开市。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布包,在这里交易农产品、手工制品等。
在这里,何海美的剧照销路进一步拓宽,她开始引进更多剧照品类,从零售慢慢走向批发,还请了照相馆的师傅教学如何冲印相片。夫妻俩悄悄在家辟出一小块区域,将窗户用纸糊起来,找来一只木箱和若干红灯泡,“摁一次开关就是一张相片,多的时候每天要洗到五六千张以上。”何海美说,晚上冲印、白天售卖,隔三差五还要坐火车去杭州进相纸,日子过得匆忙也辛苦。两年后,何海美积攒下五万元。
何海美早年做生意的照片
“我可以安心做生意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包产到户的义乌农民开始从事各种副业,在城里逐渐自发形成小规模的路边摊市场。有了廿三里集市的经验积累,何海美开始带动周围更多小商贩加入,他们将目光投向义乌县城。当时义乌每逢农历双号开集市,商户们没有固定摊位,沿街流动摆摊。何海美等人在县政府旁找到一块空地,“很小的一段街,我们七十几个人一起在地上铺开来摆摊,第一天开张,生意就很好。”何海美回忆。
尽管如此,当地一些部门因上级对能不能搞商品市场还没有明确定论,仍把这些路边摊市场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打击。1982年4月,谢高华就任义乌县委书记。经过调研考察,他越发觉得搞活市场符合中央的精神原则,政府需要顺应民意给地摊市场松绑。于是在一次县机关大会上,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1982年,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中)和同事们探讨开放义乌稠城镇小百货市场
当年9月,义乌工商部门引导流动商贩们集中迁移到稠城镇湖清门,以便统一管理,在街道两旁架起水泥板,一个商贩占一个摊位。义乌初代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由此形成。在此之后,何海美重新拾起做衣服的手艺,先后增加了太阳帽和儿童服饰的买卖。
“那时候,夏天卖夏天的货,冬天就搭着卖尼龙袜子。”何海美说,虽然有了摊位,但当时对于什么可以卖、什么不可以卖依旧没有明确的标准,商贩们的心总还是悬着。一次她带来一个小纸箱,里面摆满了十双一捆的袜子。一起售卖的有二十几个商户,货物全被工商部门“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给收走了。
就在何海美和几名商户犹豫着要不要去县里说说时,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碰巧经过,何海美没有多想,上前拦住谢高华:“我这个货是从上海城隍庙拿来的,为什么城隍庙能卖,我们这里不能卖?”
谢高华听后并没有立即给出回答。二十多天后的1982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提出“四个允许”政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作为商户代表,何海美也在那次大会上。即便已过去了41年,她仍然记得谢高华当时的一席话:“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做什么都可以。”语毕,会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但何海美没顾上拍手,而是止不住地流泪,“我可以安心做生意了,他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
两年后的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确立“兴商建县”战略。同年12月,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主们自从告别油毡布棚。市场一放开,“鸡毛飞上天”。此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先后5次搬迁、11次扩建,目前经营的商品已达210多万种。
从本土产销到买卖全球
自1985年起,何海美开始专心投入于围巾生意,在威海寻找印花合作商时,认识了很多往返当地做生意的韩国朋友,渐渐地拓展了海外的销路。她时常会去各地走走,寻找围巾款式、花型的制作灵感。
儿子金罕岗大学毕业后,也跟着做起了围巾生意。不同于母亲用双脚跑设计的“路数”,金罕岗组建起研发团队,从事围巾的改良与创新。他也不满足于坐等生意上门,而是带着产品走出国门,直接对接国外经销商。2000年以后,金罕岗在意大利、马来西亚开设了直营门店,打开了欧洲和东南亚市场;2015年又开始布局“一带一路”市场,将目光瞄向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
义乌国际商贸城
拓宽了海外市场后,母子俩的围巾生产进一步缩短了客户需求与产品迭代的距离,推出来的产品往往会成为义乌当地的行业“风向标”。“有时候去国外,买回来的围巾还是自家的货,想想自己都笑起来,生产的围巾花型太多了,自己也搞不清楚。”何海美说,不仅自家围巾卖得红火,周围商户们的生意也是越做越大。义乌逐渐化身小商品海洋,从“本土产、本土销”发展至“买全球、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2022年的外贸总额超4700亿元。
在何海美看来,义乌的成功离不开义乌人的勤劳。“卖根针是不是很小的生意了?义乌的商家可以把一根针做成总代理、总经销,几厘钱也可以做得很大。”义乌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个“敢”字。为服务到市场采购的外商、外贸公司等贸易主体,敢想敢干的义乌人凭空造出了一个无水却拥有口岸功能的义乌港,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2014年,首列“义新欧”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驶出,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的中国义乌和西班牙马德里,第一次实现了铁路直通,原本近两个月的货物海运,被缩短至21天......
何海美做生意收获的第一份荣誉
何海美一直珍藏着一张上世纪80年代获得的奖状,那是她做生意以来收获的第一份荣誉。从商40多年,她见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历次迭代,自己也将曾经的一方小摊位,经营成了300多平方米的店面。如今,72岁的何海美还在积极“触电”,时常投身于直播间。她期待着继续与义乌一起,跑得更快、看得更远。
荔枝新闻记者/李爱 摄像/姚远 剪辑/奚宇 包装/奚宇 周胜男 何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