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苏镇江丹徒高桥年产雪地靴已经突破1500万双,总产值接近20亿元,容纳就业8300余人。高桥雪地靴产业走过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当前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记者近日实地走访调查。
“之”形发展路走向辉煌
高桥的制鞋业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原丹徒县规模最大的皮革制品企业就位于高桥。尽管老的集体企业已经退出“舞台”,但是一批技术工人以及了解市场、长于管理的内行留了下来。这为后来雪地靴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支撑。
雪地靴作为制鞋业子类行业兴起于高桥出于偶然。2000年,旺达鞋业董事长陶桂传在参加展销会时认识了几位澳大利亚商人,随后收到一个3000双雪地靴订单。从这些“意外收获”开始,高桥雪地靴从模仿起步、到为知名品牌代工、再到创立自主品牌,经过20多年的沉淀,家庭作坊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基地。
高桥镇经发局局长陈云介绍,高桥雪地靴产业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裘皮产业群形成阶段、产业集群化阶段、品牌创建阶段和品牌培育阶段。目前高桥已形成原料销售、鞋底加工、成品生产、网络销售、物流快递等产业分工协作、相互配套日趋完善的产业链。
高桥雪地靴产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呈现一条“之”字形发展之路。这要从两个绕不开的年份说起。2011年初,因为仿冒品牌,高桥雪地靴受到消费者与媒体的“口诛笔伐”,全行业接受相关部门知识产权保护调查。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年份是2016年,高桥镇成功创建“中国雪地靴之乡”并于2020年通过复审。如今,高桥雪地靴已注册了“Donessy”“五峰山”“亚泰雅”“Changjia”等自主品牌,拥有省级著名商标2个、市级知名商标6个,外观设计专利200余件,正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在“逼仄的街巷”期待突围
痛定思痛,重新出发。2011年的“打假”风波,成为高桥雪地靴产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契机。
高桥镇政府专门邀请四川大学轻纺学院皮革鞣制系教授到高桥专题考察指导,委托编制裘皮产业发展规划,合作制定国家雪地靴生产质量标准。同时向省主管部门提出雪地靴江苏省联盟标准项目申请并获得批准认定。在雪地靴尚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其质量标准自此听“高桥话”。企业规范、产品升级也将有据可依。从仿冒品牌“被打”,到自创品牌“被扶”,高桥雪地靴产业经历了转型的阵痛。
2017-2021年,高桥镇连续举办五届“雪地靴文化节”,引进设计研发鞋楦大师陈国学建立工作室,征集发布“中国雪地靴之乡”区域品牌logo,不断擦亮“中国雪地靴之乡”金字招牌。目前,全镇有裘皮及雪地靴配套企业近400家,电商有800多家,年产各类雪地靴1500万双,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澳洲等地,国内市场占有率40%左右。近年来,行业总产值稳定在20亿元左右。
成长之路总不平坦。随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订单量大幅减少,有的企业甚至出现营收“断崖式”下跌,众多电商期待的“双11”也难掀起销售奇迹,该镇一家雪地靴头部企业甚至遭遇破产。在陈云看来,高桥雪地靴产业仿佛进入一条“逼仄的街巷”,难以施展拳脚,亟待“空间突围”。
再造“空间”重塑新优势
制鞋业作为传统产业,市场成熟度高、竞争呈白热化。高桥大多数雪地靴企业还停留在制作代工阶段,受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等问题的困扰,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面对困境,如何破局?近年来,高桥镇通过政府引导、商会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共同打造具有“中国雪地靴之乡”品牌魅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2021年,高桥引进了雪地靴产业发展中心项目落户,计划建设雪地靴展示中心、交易中心、雪地靴文化馆。下一步,通过盘活闲置厂房、新建标准厂房,吸引小、散雪地靴生产企业入驻,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仓储不足的问题,引导企业集中、集聚发展。
为了在雪地靴产业争取更多话语权、赢得更多市场份额,高桥镇裘皮行业商会充分发挥在市场开拓、标准制定、协同协作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企业资源要素共享利用、高效合作,积极参与国家雪地靴质量标准的制定,促进雪地靴产品质量的提升,全面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国家标准已制定发布,将于2024年2月开始实施。
接下来,高桥将继续做好VOCs治理、皮毛下脚料管理、三合一场所消防等工作,推动本地规模企业加大品牌创建投入,积极争取与百丽、新森达等鞋企大品牌合作,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全力做好“质”“量”突破文章,提升企业“段位”,重塑产业新优势。(全媒体记者 崔宁华 通讯员 魏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