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重,百姓为上。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徐州牢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民生需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办好养老、就业等民生实事,以实际行动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养老服务 提质增效
走进新沂市钟吾养老服务中心,环境干净整洁,房间内数字电视、独立衣柜、呼叫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分钱都不要花,住得好,吃得好,比在家舒服!”71岁的孔令华是一位五保老人,自从住进养老服务中心,笑容越发多了起来。
新沂市钟吾养老服务中心仅是徐州发展养老事业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
近年来,徐州聚焦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把养老服务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群众高品质生活、社会高效能治理的重要结合点,着力构建多层次全要素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推动全市108家农村敬老院转型为社会养老院;全面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每年帮助3000余户困难、失能老人家庭改善居住环境;建立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年均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近1亿元、发放8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1.7亿元……在一个个跃动的数字中,全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得到有效提升。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彬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建设,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城乡养老均衡发展、养老机构服务品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以更高标准提升“徐享颐养”服务品牌满意度。
促进就业 高招频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今年以来,徐州深入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做好稳就业各项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89场次,服务用人单位1.24万家次,提供招聘岗位22.3万岗次,人才需求18.54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4.59万人次。
主题招聘活动连续不断。上半年,市县联动多渠道多形式齐发力,融合“线上+线下”招聘形式,密集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首届淮海才洽会”等一系列主题招聘活动。仅“春风行动”期间,全市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19场次(目标任务400场次),服务用人单位8525家,招聘人数150959人次。
线上线下拓宽就业渠道。线上以“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为核心,专题形式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开展网络招聘活动,以市人力资源市场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为延伸方式的线上招聘服务体系,极大拓宽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线下市县联动,打造区域专场招聘会,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启动“彭城清凉夜·就业嘉年华”2023年徐州市人才夜市,着力由综合性招聘向“专而精”专项招聘转变,提升招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以来,全市建立“零工驿站”63个,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免费公共服务。2023年上半年,全市共举办零工招聘会73场,提供岗位8359岗次,意向人数1912人次。
积水治理 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总书记的讲话激发了大家的干劲,我们已经上足机械和人力,争取尽快完工,尽早发挥工程效益。”7月7日,在徐州市区各易淹易涝积水点治理工程现场,工人们各司其职,挖掘机等机械紧张作业。
作为防汛工作的重要一环,易淹易涝积水点治理是回应社会群众关切的民生工程,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基础工程,也是事关党委政府形象的塑风工程,抓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去年9月14日,徐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175个积水点列入治理工程,总投资约22.2亿元。方案明确了积水点治理的“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有力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和治理成效。
“小区地势低洼、管网老旧,以前一下雨就受淹,今年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雨了都没有积水。”鼓楼区琵琶街道孟家沟小区居民杨磊言语之中难掩欣喜。
不止孟家沟小区,经过积水点综合治理,梨园路、中山路立交、师大奎园校区等以往“逢雨必淹”的“老大难”地段都经受住了汛期以来的多次降雨考验,城市内涝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截至目前,方案中计划实施的175项积水点治理工程中,已完工117项,其中2022年33项全部完成,2023年度123项工程已完成84项。“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正加快构建。
文化传承 亮点纷呈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要求。
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的徐州,在时间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两汉考古发现与古籍研究成果,让徐州的汉文化成为江苏两大文化特征“吴韵”“汉风”之“汉风”的代表。
近年来,徐州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战略牵引,着力扩大作为汉文化发祥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统筹规划布局,构建文脉保护开发体系,加快建设贯穿老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在“变与不变”中呈现新的时代风貌。
位于南北历史文化轴上的彭城路,相传于项羽建都彭城时形成的。从彭城路北端的彭城广场一路向南,穿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到徐州博物馆,是徐州城市记忆、历史风貌最集中地段。
7月5日,夏日骄阳照耀大地,市中心彭城路东面,传统的文庙街区和现代的苏宁广场隔街相望,时尚男女穿行其间。苏宁广场西面的“城市会客厅”彭城广场,铜铸的古鼎雕塑立于其间,行走到此的一对青年在这一徐州地标前拍照留念。
彭城广场之下,建成开馆整整一年的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里一派清凉静谧。游人穿过考古遗址上的玻璃长廊“漫步”在400年前的明代街市,近距离凝望地下10米的汉代水井。
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历史与新时代新使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更新中的古老徐州,汉风正劲,国潮很潮。
记者:刘玉慧 郑玉倩 蔡洁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