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 | 该打开的不应只是“有形”的校门

当我们热议清华、北大校园开放,南京大学校园寒假对外开放参观时,有一所高校以另一种方式向公众打开了大门。近日,苏州大学官宣“苏大夜校”正式开班,29门课程可选,招生对象为18~55周岁的成人。学校官微正式发出消息后,12小时内报名人数达千余人。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刮起“夜校风”,“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时尚选择,夜校热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型社会的生动注脚。相对于社会上的夜校机构,高校自身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设夜校有着天然优势。在“高校是否应该开放”的讨论声浪里,苏州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办夜校”。此举是在打开有形校门基础上的深层开放,是高校开放包容精神的有力彰显。

大学是全社会的大学。公立大学的建设依托于公共财政,本就属于公共资源,也负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之责。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高校为保障师生健康实行封闭管理。疫情防控转段后,有的高校渐渐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有的却依然“闭门谢客”。去年6月16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广泛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通知》指出,鼓励推动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教育部在近日发布的答复中再次指出,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高校打开大门,显然是社会共同的期待。

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开放会带来管理上的压力,尤其是打开校门对校园安全、教学秩序的影响,但这并不是高校“一关了之”的理由。解答这道难题,正是倒逼高校提高管理水平的契机——优化校园出入管理制度,明确校方、校外人员等各方责任,用好预约制,设置好开放时间、人数与区域,不断提升精准管理能力。各方守好规则、互相尊重,相信可以共建、共治、共享美好校园空间。

相信有清华、北大、南大等诸多名校打了样,各地高校逐步打开大门,只是时间问题。不过,打开“有形”的大门只是第一步,更应畅通各种“无形”的校门。人们渴求的高校资源共享,不只是校园景观的共享,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文化的共享。过去,高校旁听生曾是校园独特的风景,各种名师讲座,总是乌压压挤满了人,这样的风景不应当只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理想的校园不应是人人膜拜、争相打卡的景区,而应当是不同人群相互连接、共同交流的社区。

理想的大学本该就是没有“围墙”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实现知识与资源共享,彰显大学姿态,也应成社会常态。我们期待更多有条件的高校来抄苏大作业,办夜校“点亮”城市夜生活。当然,高校的开放还可以有更多打开方式,比如高校体育场地、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等如何向社会开放、与公众共享,期待有高校结合自身优势,试试水、打打样,给出自己的精彩答案。(杨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