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老有所为,退而不休 | 南通“银发族”开启第二人生

“‘常青退休再就业’平台一经推出,就引发关注,供求交流超过预期。”

有感于退休人员再就业的迫切需求,从南通市人社局退休后,赵海东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创办了南通南通市首家解决退休人员就业痛点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常青退休再就业服务社(以下简称“常青社”)。



中共南通南通市崇川区常青退休再就业服务社支部委员会成立。

前不久,成立仅一年多的常青社获评全区2023年度最具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

随着人口老龄化,“银发族”就业已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新常态。

统计显示,2022年南通南通市退休人员再创历史新高,已逾5万。其中,不少60岁+的“年轻人”资源丰富、经验老到,退休后,或是创业或是重返职场,开启了退休后“第二人生”。

退休高峰来临,新老人渴望“老有所为”      

“从年前到年后,一直想找一位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尽管开出了最高万元的月薪,可至今还是没有‘抢’到合适的人员。”

南通市区陈桥爱心护理院院长朱义感叹,有经验的退休医生、护士,可谓“百家求”。



常青退休再就业服务社进社区开展就业指导。

陈桥爱心护理院也曾招聘应届毕业生,但面对大医院更好的待遇和成长空间,年轻医生往往“留不住”。朱义表示,退休返聘的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针对老年疾病治疗实践,不仅岗位适配性高,而且“更加稳定”。

陈桥爱心护理院对退休人员的“求贤若渴”,并非个例。

去年10月,由南通市人社局主办,南通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常青社承办,我南通市举办了首届退休人员再就业专场招聘会。“求职现场出人意料的火爆”,赵海东介绍,招聘会上,65家用人单位提供了上千个岗位,“原本预计应聘人数最多300人,没想到,当天来了近600人。”

老年人再就业并非新鲜事,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为2.8亿,占总人口的19.8%;预计到2035年将增至4.2亿,占比将超过30%。

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退休“年轻老人”有精力、有意愿参与社会活动。

招聘平台前程无忧2022年10月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中国退休人员有强烈的就业意愿。

同全国许多城南通市一样,南通从2022年起迎来退休高峰期。

统计显示,2022年度,我南通市新增各类退休人员、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达到13.9万人,其中各类退休人员5.4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8.5万人。

“新时代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社会参与意愿都比过去高。”常青社创始人之一的孟德明指出,“如今的‘银发族’退而不休,与其说是‘再就业’,不如说是选择一种新的晚年生活方式。”

 早在退休前三四年,孟德明就开始筹划“第二人生”的事业。2022年,常青社应运而生,短短一年多,已从当初3个发起人,发展成为拥有9人固定团队以及40多个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孟德明说,“大家不仅没有一分钱报酬,甚至还掏钱置办电脑等办公用品,为的就是找点有意义的事做,让生活更有价值。”

有效匹配供需,“常青社”应时而生      

“很遗憾,退休以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几十年积累没有充分发挥。”

祝女士于2015年退休,是当年为数不多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然而,根据当时相关政策,她55岁就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她说,“特别期待能有机会,让自己多一份人生选择。”



常青退休再就业服务社进社区送岗位。

赵海东表示,纵观南通整个就业南通市场,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一些知识型行业以及技术型岗位,很多富有经验和知识的同志退休了,人力资源得不到发挥。”

针对南通企事业单位招聘退休人员情况,常青社进行了抽样分析。

总体而言,南通“银发族”再就业人群主要分四类——有职称的医护人员,比较抢手;能打开销路的销售人员,是香饽饽;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如中药熬制工、纺织服装检验工等,退休人员相当有竞争力;卫生保洁、餐馆帮厨等行业需求量大,年轻人不愿做,却为退休人员提供了大量再就业机会。

今年58岁的樊珍退休前是一名钢丝绳厂女工,如今在南通开发区做物业保洁。门槛低、离家近、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是她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赚点养老钱,不给儿女增负担。”樊珍介绍,自己工作的岗位有40多位保洁员,都是她的“同龄人”。

针对社会上有关,“退休人员就业是与年轻人‘抢饭碗’”的说法,孟德明表示,从实际情况看,“这两个群体所选择的岗位是错位的。”



招聘会上,退休老人在岗位信息前频频驻足。

实际上,关于老年人就业,国家已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2022年9月,在南通市、区两级人社、民政部门支持下,常青社登记成立。目前,常青社同步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线上,实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24小时在线求职等;线下,以人力资源南通市场招聘窗口为基础,街道社区、行政服务窗口以及企业单位同步开展退休再就业公益服务。

银发重返职场,相应支持保障需跟进      

“自己吃了苦头,心里还觉得不安。”70岁的沈锦坤(化名)在原单位倒闭后,经朋友介绍在南通市区一家超南通市工作,卸货时不慎摔倒造成骨折。这一意外,不仅让老人退休再就业画上句号,还将面临一笔不菲的医疗费。



物业保洁人员打扫地下车库。

而在赵海东看来,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沈锦坤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银发族”再就业,与用工单位不再形成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仅需支付报酬,并不涉及社会保险等。这意味着“银龄族”的劳动权益保障,其实一直处于空白地带。

在原工作单位倒闭后,沈锦坤经朋友推荐,来到南通市区一家超南通市工作。超南通市的规模不大,入职手续也不完善,沈锦坤并没有与超南通市签订《劳动合同》,相应的保障也就无从谈起。

“为更好保障自身权益,退休人员再就业务必注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常青社法律事务负责人罗栋祥表示,在签约时,双方要就提供劳务的类型、劳务报酬、工作时间、加班、人身安全和人身保障、意外事故、责任及赔偿等进行详细约定。南通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储小梅补充介绍,正规家政用人单位还会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者雇主责任险予以风险规避。



樊珍在打扫楼梯间。

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南通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16岁,其中,女性达到86.63岁,但平均退休年龄却不到55周岁,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5—10年,“很多人在退休以后仍有30年左右的空档期。”孟德明表示,鼓励退休人员再就业、挖掘“银发人才”资源,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等多方形成工作合力。

有识之士指出,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组织为实现老有所为所做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人员、费用给予帮扶。具体而言,相关部门要针对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的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助力退休人员再就业;同时,要围绕工伤保险、权益保护等相关制度精准破题,激活老年人就业意愿,消除企业担忧,为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和维护老年人合法劳动权益提供切实保障。

短评:增强“银发族”就业适配性      

当下,“银发族”再就业在通城趋势明显。按人群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以补贴生活费用不足为目的的“补偿型”就业需求、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调剂型”就业需求、以实现人生价值和发挥专业技能为取向的“价值型”就业需求。按数量看,大多数人从事物业保洁、保安、商超营业员等基础性工作,收入并不高,普遍存在技能知识不足、择业范围狭窄等问题。

对初老群体进行相应技能培训,增强其社会“适配性”,是拓宽该群体就业渠道、增加其收入的应有之义。属地政府可统筹搭建初老群体就业指导平台,链接相关南通市场教学服务,培养医院护工、保姆等社会紧缺人力资源;以兴趣培养为主的老年大学,可联合用人单位,开设技能提升相关课程,如高端家政、隔代养育、电商直播等,订单式培养进行人才输送,打破老年人求职南通市场的信息、技能壁垒,切实提高初老群体就业竞争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文图丨记者 苗蓓 司占伟 实习生 金湛 陶文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