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非遗+旅游”,构造“不一样的风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景区。游客们或看、或购买、或体验,为千篇一律的旅途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当非遗遇见景区,会生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非遗+旅游”这一业态又有哪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旅游在精雕细琢里多了文化味儿

将粉色和金色的漆滴进水中,用木棒轻轻搅开,然后竖直放进一把漆扇,边下压边旋转,几秒后拿出便得到一幅清丽的扇面……仲夏时节,扬州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的好运非遗手作体验馆内,主理人沈赟正手把手指导一个小女孩做漆扇。

环顾四周,方方正正的工作室里,漆扇成品、雕版版片、彩色手串分区陈列。展板显示,这里可以体验到篆刻印章、大漆团扇、雕版印刷、点翠胸针等非遗项目。“我们主打雕版体验,手艺是家传的。现在扬州旅游客流大,三湾景区也非常注重引进文化元素,我们刚好需要宣传推广,一拍即合就过来了。”沈赟说。

位于好运手作楼上的拈花染草扎染体验馆,古风团扇、真丝方巾、扎染相框画等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四十年前,祝洪萍在扬州印染厂从事质检、印花分色工作。工厂歇业后,她凭借专长,办起这间个体印染工作室。“扬州传统印染技艺是邗江区级非遗,既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美术,以浸染、吊染等染色方法,结合夹缬、绞缬等工艺,使织物呈现出各式图案。”工作人员颜美艳说,越来越多游客来体验,90后、00后尤其多。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今年“五一”假期,扬州东关街冬荣园内,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欣赏着扬州清曲。街区打造了冬荣园茶社、淮扬美食书场、皮五书场等特色小剧场集群,定期上演扬剧、清曲、评话等传统非遗曲艺。“旅游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观光,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非遗项目进景区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永宾说,“五一”假期,东关街在东门街遗址广场举办了“月下东关”非遗文创市集,既有扬州刺绣、剪纸、葫芦刻画等非遗产品,也有各种非遗节目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这场文化盛宴。假期街区共接待游客37.6万人次,非遗剧场演出近70场,观看超3000人次。

非遗进景区同样需要政策“推手”。截至目前,省文化和旅游厅相继评出两批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31个。走进示范项目南通市崇川区唐闸古镇,马氏棕编、永泰仁草鞋底、许润糕团等非遗铺面接连跃入眼帘。崇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杜晓春介绍,崇川通过集中南通有代表性的非遗传统美食,打造非遗特色酒店和民宿,推出非遗主题旅游产品,建立以“非遗”为核心卖点的唐闸古镇北市景区,先后引进国家省、市、区级非遗项目20多项,每年在景区开展非遗活动30余场,全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非遗是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仅仅保护还不够,需要走进百姓的生活。让非遗走进景区,正是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杜晓春介绍,铺面不仅做买卖,更要展示展销。“我们把技艺展现给游客,重互动体验,让文化传承更有生命力。”

非遗在人来人往中创新性发展

非遗进景区,不但丰富旅游内涵,自身也在创新性演变发展。

先用浅粉色黏土开脸,接着用彩泥贴出小嘴巴、眉毛,再用签子精雕细琢出小小的双眼皮和乌眼珠……不一会儿,精巧的女孩头像便在孟晓红手中诞生了。面对一家子游客,孟晓红一边给他们介绍扬州美食和美景,一边面朝女孩进行人像面塑创作。“这可真是个精细活儿啊。”女孩父母夸赞。

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把签子,扬州市面塑项目非遗传承人孟晓红已在东关街街角摆了15年摊,手工捏的小兔子、小恐龙、穿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各有特色,吸引着往来的游人。“面塑是很贴近生活的一项艺术,需要跟游客近距离接触。在景区,第一时间就可以知道大众喜好,设计创作都能与时俱进。”孟晓红说,她家祖孙三代做面塑,自己入行已有20多年,最大特色是捏真人肖像。虽然有工作室,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摆摊。“过去的孙悟空、猪八戒,新出的露比、小美人鱼,只要小朋友要,我们第一时间就开始做。今年龙年,红色小龙卖了上千个。人物肖像,有的客人从四个月大一直做到15岁,每年做一个,很有意义。”她说。

除了面塑,在三湾风景区的玉见非遗手作体验馆里,“高冷”的玉石也更接地气了。100平方米的场地里,平安扣、玉葫芦、玉牌等手工艺品都能让游客DIY,且价格均在一二百元上下。

“印象中,玉都是上万的价格,但其实也有几十、几百元的。游客在这里能够零基础体验玉雕技艺,也能了解不同玉饰的寓意。”80后玉见非遗手作体验馆主理人郭超一边用旋转的小钻头磨一块硬币大小的玉石一边介绍,“这个工具和钢笔一般大小,很安全,制作时就这样轻轻磨,小朋友只要会抓笔就可以用它,还可以在玉石上刻字。不时冲水一是为了降温,二是防止粉尘。”

在选料区,绿色白色大小不一的玉石盛放在水中。“岫岩玉是中国历史四大名玉之一,细腻温润、色泽明亮,可塑性较强,由于产量大,价格不是很高,刚好给初学者体验。”郭超说,客人以大学生居多,根据喜好挑选颜色,接着画图样,再制作,一般要2个小时。“以前我售卖成品,或帮朋友加工,来景区后要面向游客,宣传扬州本土非遗,产品也在根据需求进一步生活化,比如制作琼花、藕片等样式。‘五一’和春节期间,日流量大概都在两三千人次。”

文旅在多方合力下高质量融合

记者发现,非遗遇见景区,还可以“更美”。

首当其冲的还是老问题——传承人困境。

坐落在扬州东关街的安祺扇庄,从2008年开始营业,不大的店面被分为两块:一边为精美绚丽的工艺扇,一边为雅致精巧的书画扇。在书画扇区域里,绘有花鸟、山水图样的折扇架在墙上,进门处是店主、市级非遗扬派折扇传承人朱国勇的工作台,他常在门口为游客介绍折扇特色,同时演示开扇、造型、拉型等工序。

宝瓶头、燕尾、庙门肩……拉开抽屉,朱国勇对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书画扇讲究多,工艺繁复,价格可观,少的三五千元,多的几万元也有,客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学手艺的人太少。”朱国勇说,目前,苏州共七八个人制扇,扬州只他一人。现有两个90后徒弟,做了两年多,都是家里亲戚,外来学徒最长待3个月。

杜晓春认为,眼下还缺乏对非遗传承人系统性的培训和引导。“比如市级非遗南通彩锦绣代表性传承人周芬为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骨干。在系统中,有专人研究市场、构图、原材料,现在一个人往往无法兼顾。有时手艺精湛,但缺乏市场调研,作品不被市场需要,也很可惜。”他说。

其次是非遗产品“泛滥”,让游客体验大打折扣。朱国勇提到最近大热的漆扇,曾有朋友劝他放一只水桶在门口,但他考察后放弃了。“可能利润大,但我不是做大漆工艺的,也不想跟风。你看,东关街上随便搬个桶,再弄点漆,一点技术含量没有,能持续多久?刚开始39块一把,现在有的15块一把。‘五一’假期,东关街就有10家左右。”朱国勇说,和漆扇一样,很多景区面临着非遗技艺体验门槛过低的问题,不规范的纯低价体验易让整个技艺被市场诟病,这需要行业来共同规范。

如皋市文化馆馆长郭勇认为,对非遗传承的经费保障较有限,这需要各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我们鼓励走市场化道路,比如如皋盆景创作出小微形态,贵重的丝毯开发小文创,木偶戏在水绘园也会时常上演大家喜闻乐见的剧目。但政府层面应当予以更多资金补贴,景区应该以更包容的态度去吸引传承人,为他们展示搭建平台。”

和郭勇一样,不少非遗传承人提出政府、景区应多方发力,以降低运营成本。“这几乎是全国性的问题。当前,国家和省级层面都很重视,也给予资金支持,但最重要的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这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破题。”杜晓春说,文旅融合,非遗成了万金油,但万金油很便宜。把非遗价格“打”下来,就要补足部分成本。现阶段只能通过比赛获奖、多采购产品、传承人提升自身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唐闸古镇当前的非遗项目是‘零风险进驻’,即不收租金,同时对不同级别传承人按销售比例收管理费,级别越高,管理费越低。未来,我们一是将原来的区活态非遗展示馆扩大面积,二是集聚高端设计人才,创作出更符合百姓需求的作品。6月,崇川准备举办一个长三角非遗大会,邀请上百个非遗传承人做三天展销,既是文旅融合的项目,又让百姓对非遗传承认知更深,也可以让本地传承人学习交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