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一些干部中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工作中热衷于抓受关注、能出彩的“大事”,乐于在亮眼的显绩上下功夫,对一些民生“小事”则往往关注不多,在打基础的潜绩上不肯多花心思。须知,政绩不分大小,民生之事看似琐碎平常,但每一件都连着民心、映射初心。
民生多小事,民生无小事。现实中,往往“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如果整天只想干“大事”,不踏踏实实地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到头来很可能“竹篮打水”甚至“得不偿失”。民生之事大与小,所处位置不同,个中感受也不尽相同,一些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很可能就是关乎当事人一辈子的大事。应当谨记,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对于各级干部而言,“察疾苦”就是要多一些置身事内的主动,自觉把群众事当自家事,将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做到“去民之患,如去腹心之疾”,真正在换位思考中感受迫切、在设身处地中立知立行。
大与小的选择,表面看是态度问题,根本上是政绩观的体现。一些干部之所以对民生“小事”不甚上心,很大程度上在于民生事项牵涉群体广、各方诉求多,有时候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捅到马蜂窝”,反倒给自己的政绩“抹黑”。特别是对一些遗留问题,有的干部为求任期平稳过渡,任由眼前问题“击鼓传花”,美其名曰“以时间换空间”,让群众期盼在长久等待中一次次落空。故此,要深化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将民生口碑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既看指标完成度,也看群众认可度,引导广大干部自觉把民生之事作要事谋、当大事干,防止盲目性的政绩冲动、选择性的懒政怠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从“政绩为谁而树”的角度出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要能够不怕麻烦甚至敢于“自找麻烦”,做到不讲价钱、不遗余力,在“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中展现责任担当。说到底,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扑下身子沉到底,在办好每一件民生“小事”中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李伟、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