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热忱描绘伟大时代 矢志攀登文艺高峰——江苏文艺工作者代表谈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这些年,江苏文艺界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忱描绘伟大时代,矢志攀登文艺高峰。

放歌潮平岸阔,续写时代华章。本报特别约请9位文艺工作者结合实际谈学习实践体会,展现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倾情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答卷,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昂扬风貌。

让汉字屹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十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指引方向。这些年,全国书法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致力通过书法这一媒介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这个秋天,江苏书法界迎来了崭新收获。刚刚揭晓的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苏共有13人获奖及入选,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并斩获最高奖金奖。近年来,江苏连续两届兰亭奖获奖入选数全国第一,连续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入选数全国第一,充分展现了江苏作为书法大省、书法高地的实力与风采。可以说,十年来,江苏书法家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书法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以书法为媒介,将中国审美和美学精神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是我们致力于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不断积累。近年来,我通过书写经典古籍,如“四书”、《道德经》以及历代家规家训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融入人民生活;我也书写了关注“国之大者”与时代主题的《中国赋》《运河颂》《大美长江》《丝路情》等作品,用笔墨歌颂新时代。近年来,江苏省书协积极组织文化惠民活动,通过“送万福进万家”等志愿活动,让书法艺术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今年,江苏省书协和南大共同启动了“大美汉字”通识课,引导大学生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站在新起点上,江苏书法界要做到守正创新再出发。首先要认准方向,沿着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沿着文化传承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行;其次要多出精品,推动传统书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有历史担当,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到以书载道、以文化人。

当前,时代也给予了我们新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应当把最古老的中国文字和最新的科技传播结合在一起,以书法为媒介和载体,把中国3000多年的审美基因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让汉字屹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孙晓云)

丹青绘时代,笔墨映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省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江苏美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变化,从主题创作到人才培养,从展览交流到学术研究,都展现出江苏美术界在传承创新方面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探索。

我们始终方向坚定明确。江苏美术工作者牢记“笔墨当随时代”的优良传统,聚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要事件和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了“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新时代颂”江苏美术摄影主题联展等一批有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的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和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展示社会发展成就的主题作品,凝聚起追梦筑梦的信念信心。

我们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美术家们将视线转向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迁,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共建“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主题上,江苏美术工作者积极响应,在主题美术创作上有突破、有创新。近年来,“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始终坚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美术品牌。

我们始终坚持培育优质美术生态。近年来,江苏培养和推出了一大批美术新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结构。在展览评选、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我们坚持公平公正,保持纯净的学术氛围,为美术家的创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今年,第14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在时隔15年后再度落户江苏,江苏美术界精心准备、积极投入,主动服务全国重大文化项目,展现出良好精神风貌和优秀创作实力。

江苏美术工作者将主动担当、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美术工作新局面。在艺术创作上,我们将继续保持初心使命,以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出人才方面,我们将持续发力,努力培养一支德艺双馨、青蓝相继的江苏美术家队伍。同时,我们将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作者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周京新)

以优秀作品弘扬曲艺国粹

今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我们结合曲协工作实际,通过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不同针对性的持久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无论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向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坚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而应该以社会效益为主,以及落实社会主义文艺由高原到高峰的全面要求……归根到底,我们要坚定中国5000年文明史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十年来,省曲协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团结带领全省曲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我们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惠民演出。就我个人来说,在切实履行好省曲协主席工作职责的同时,十年来积极致力于自身的评弹创作,努力为观众奉献最新的评弹作品。我完成了上至国家大剧院、下到社区一线惠民的各级各类一系列重要且光荣的演出服务;继承弘扬了优秀经典长篇《啼笑因缘》并创新拓展了系列长篇“娜事Xin说”,在苏州、上海、北京等地的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承担了省级重点文艺项目“两弹一星”系列之一的创作任务,完成了颂扬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伟大家国情怀的中篇苏州弹词《永远的怀念》,并带领团队走进中国科学院的学术殿堂。

立足当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曲艺工作的根本遵循,以优秀作品弘扬曲艺国粹,以名师带徒推出新人新秀,构建良好曲艺生态,开创曲协工作新局面,注重传统曲艺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奋勇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曲艺智慧和曲艺力量。

(作者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 盛小云)

人民永远是文艺的主体

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必然结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表现人民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和他们的生动实践,塑造他们的英雄形象。坚持了这一点,就不会有历史虚无主义,也不会发生“三俗”的现象,从而保证文艺的健康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心中要有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同时,人民又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就是要清晰地理解什么是“人民”。只有理解了“人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这个“中心”在哪里。新时代的人民是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是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爱国者。明白这一点,需要文艺家们不断地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析社会阶层的变化。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文艺家们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看文艺生活,它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文艺时间的占比;二是看文艺市场,它的标准就是文艺支出在人民群众日常开支中的比例。我们要将文艺的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统一起来。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学习人民的高尚品德、首创精神与丰富实践,也要学习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要放下身段,走向民间、走进人民,虚心地向他们请教艺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走进艺术、体验艺术,参与艺术创造。人民群众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也是艺术的创造者。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空间的拓展,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如网络文艺就是人民群众首创的,文艺新群体新就新在他们原本不是文艺的业内人士。我们应该为人民群众的艺术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为实现马克思所预言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而努力。

(作者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汪 政)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文艺工作者们指明了方向。

十年来,我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与我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昆剧院、歌舞剧院、话剧院,以及南京市越剧团、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常州市锡剧院等众多院团合作,创作剧目40余部。其中,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等10余部剧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昆剧《瞿秋白》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锡剧《烛光在前》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创作过程中,我深深认识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古典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存世文本与表演艺术为后来者提供了精彩的典范。它们不是古老的陈列,而是仍具勃勃生机的活态文化。以昆剧现代戏《瞿秋白》为例,其成功正在于主创团队坚持以传统曲牌体构建故事,注重各行当家门的特色运用,张扬剧种委婉细腻、长于抒情的个性特征,极自觉地连接起昆曲典正的审美范式、程式传统与它面向未来的生机活力。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底蕴深厚、文脉绵长,自古便是我国戏曲重镇,孕育、流传着数十个剧种,现有国有院团100多家。以戏曲创作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应主要关注“出人”“出戏”这两方面。我们既要聚焦作品创作,深入挖掘题材,悉心打磨艺术,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继续提升作品质量与创新性,打造更多精品。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注重构建高素质的创作团队。除了给予我省青年编剧更多机会外,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导演队伍也十分重要。此外,可以对我省代表性剧种、代表性院团进行深入研究,建设、打造一批稳定、高质量、具有引领性的艺术创作队伍,共同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历史担当,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作者为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 罗周)

用心去体验火热生活

今年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重温、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十分必要。2014年10月,我作为高层次文化人才被引进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宿迁市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在江苏这个最年轻的设区市,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力量,而且也被文学的力量所感动,被文学的源泉所滋养。两年多后,我被引进到《雨花》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得以在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文学氛围浓郁的古都南京生活。这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也是一座胸怀极其开阔的城市。作为一个以写作为志业的人,能够成为文学苏军的一员,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这十年间,我不仅见证了江苏为了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所采取的种种富有创造性的有力措施,而且见证了文学苏军赢得的诸多荣誉和江苏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江苏为了加强文学苏军的梯队建设,在发现、培养和推介青年作家的工作上花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气,许多青年作家在这十年间迅速成长起来。我个人的成长,也受惠于江苏健康的文学生态、浓厚的文学氛围,受惠于诸如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项目、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项目、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项目等人才培养计划和文学项目的培养或扶持。还有前辈作家给予我的教诲,也让我受益终身。江苏文坛名家辈出,不少前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时有新作问世。他们给予我重要启示:要想成为文坛常青树,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沉得下心,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中去,用心去体验火热的生活,用情去拥抱可歌可敬的人民。

这十年间,无论散文,还是小说,我都试图通过文字写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和命运,刻画一个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形象和人物形象。而这些变化,都与脚下的这片气象万千的文学沃土息息相关。我热爱具有烟火气的生活,热爱那些每日与我擦肩而过的人群。我会努力向前辈学习,向人民学习,认真做好人民的小学生,书写无愧于这个时代与人民的作品。

(作者为《雨花》杂志编辑部主任 向迅)

演百姓戏,赢百姓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为江苏基层文艺院团,10年来,涟水淮剧团始终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写百姓事,演百姓戏,赢百姓心。

写百姓事,必须真也必须实。这些年来,我们把人民作为表现主体、服务对象,先后推出“村官三部曲”(《鸡村蛋事》《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真实呈现苏北农村10多年的发展;创排“党员三部曲”,目前已推出《哎呦,我的憨哥哥》《村里有个管得宽》,塑造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先锋形象。因为反映的都是新时代农村的变迁和农民的进步,群众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想看爱看、可知可感。

演百姓戏,非常值也非常爱。为了创作出能够真实体现百姓生活的作品,主创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风,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积累。菜场里,观察买菜的市民;公交车上,与乘客侃市井万象;下乡演出,与干部群众话家长里短、谈酸甜苦辣。我们把送戏下乡当成“走亲”,小镇街道、村部礼堂、乡间空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舞台,每年演出120多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虽然累,但觉得很值。

赢百姓心,既聚智也聚力。我们剧团的演员都来自农村,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生活。面对群众的精神需求、审美追求、欣赏诉求,我们坚持用时代主题构筑作品厚度,以群众心声体现作品温度,靠精湛艺术打磨作品精度,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风情风俗入了戏,乡音俚语成了词,演出的剧目更为百姓接受、更能感化百姓、更加鼓舞百姓。剧中塑造的正面典型人物,成了群众学习的榜样。

几年来,我们所创作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奖、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许多奖项,剧团两次进京演出,被誉为淮剧“涟水现象”。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多演戏、演好戏,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涟水县淮剧团团长 翟永军)

守住老手艺,展现新风采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80后民间文艺工作者,这十年来我深刻学习领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非遗是历史技艺与文化的承载体,它存续着历史的根脉。“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我更加坚定地要守护好“老手艺”,同时更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瑰宝相传、文脉永续,十年来,我带领元新蓝青年团队走遍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地的21个蓝印花布主产区,进行大量田野调研,抢救大量濒临消失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先后修复了蓝印花布经典图案纸版1256套。

老手艺焕发新风采,青年传承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扎根传统的同时,做好蓝印花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摆在我面前的最大课题。近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在蓝印花布的面料、色彩和应用形式上探索,创新了蓝印花布丝、麻、毛、皮新材料印染技艺和蓝印花布渐变染色技艺,不仅拓展了蓝印花布的应用载体和形式,获得外观设计专利125项,也使蓝印花布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

新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新的使命,新使命激发新作为。我将继续传承老一辈坚守技艺的匠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做好蓝印花布抢救保护,根植中国民间传统印染技艺三千年历史,在以全手工技艺传承蓝印花布的刻版、刮浆、染色等精湛工艺的同时,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全面系统地保护其文化内涵。同时,扎根传统手工艺第一线,积极创新,让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弘扬,在研究中得到保护,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作者为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院长 吴灵姝)

保持热爱,找准“方向感”

我是一名工作和生活在昆山的56岁外卖员。1988年,我第一次离开故乡,成为一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后来我开始做外卖工作,到现在已经7个年头了。

我曾经形容写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不能改变我的人生,却会让我的人生变得精彩。也是因为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一直能感觉到人生的方向。这种方向感来自于文字的引领。

因为这几年我写作的事件在网络上发酵,有很多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说,一个外卖员每天都在争分夺秒,你是如何能在争分夺秒中挤出时间来进行创作的?我总结道:我们的生活是固态的,我们的爱好是液态的。只要保持热爱,液态肯定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固态的缝隙里。

我的身上随时都带着一支笔。为了方便记录,我还不断地更换写字的笔,从圆珠笔、水笔到记号笔,以保证我可以把诗歌写在所有的物体上,包括顺手捡来的纸板、泡沫等。但是送外卖之后,争分夺秒的生活的确没有给我留下用纸笔写作的时间。于是,我又改变了习惯。现在我用语音聊天进行创作。每天工作的间隙,等餐、等电梯,甚至是在等红灯的时候,灵感到了,我就快速地用语音给自己留言。当我闲下来的时候,再把留下的语音转换成文字,创作出我想要的诗歌。

这两年来,我前后出了自己的三本诗集。有很多人问过我,大家都在叫你“外卖诗人”,你对这个话题怎么看?我想说,这是一种关爱。恰恰是网友、读者对于一个普通外卖员的关爱,才有了我的今天。

新就业群体,当下展现出蓬勃活力。现在全国有1300多万外卖员,灵活就业人员突破两亿。我们铺天盖地,我们漫山遍野,我们每人手持人间一束光。如果说我是一把手电,开关被拧亮,就应该把路照亮给更多的人。

生而为人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信仰是人生最大的力量,也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作者为外卖员、诗人 王计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顾星欣 整理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