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宿迁:洼地崛起好日子,风景生金富新篇

(速新闻记者 仲文路 裴凌曼 朱婉菁)在宿迁的1000多个村(社区)中,不仅有仓廪殷实的新村景,也有风采蝶变的新村颜,还有产业融合发展后的新村容,更有联农富农机制下的新村貌。近日,记者走进通过工业化发展理念将“洼地”变“高地”的田洼村;通过“互联网快车”将“风景”变“钱景”的沙巷社区;还有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心声”变“新生”的胜利社区……探一探这些地方是如何为村里的群众努力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日子。

“洼地”变“高地” 生活“节节高”

12月19日上午,记者在宿城区蔡集镇田洼村的田洼智慧农业园的一处赤松茸种植大棚看到,赤松茸顶着褐色的“小脑袋”破土而出。几名工人挎着篮子,穿梭在大棚内忙着采摘。“赤松茸可金贵呢,采摘的时候要当心。”袁翠侠轻轻扭动赤松茸的根部,小心摘下并整齐摆放在身旁的篮子里。

65岁的袁翠侠是田洼村人,谈起当下的生活,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我们家5亩地都流转出去了,每年能拿到5000多元的土地租金。现在,我和爱人都在这里干活,每月能赚3000多元,日子好着呢!”

田洼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多年来,该村扎根传统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温饱有余却难以富足。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田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沅锴说,2016年,田洼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截至目前,该村共流转5000多亩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底,田洼智慧农业园建成投产,引进了江苏慕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企业入驻运营。在无土栽培、环境控制、水肥控制等60多项“5G+农业”新技术的“智慧”运用下,如今,这里的蔬菜年亩产量可达4万公斤,是传统种植方式的10倍,也带动了当地300余名农户就业。

“以前,我们村很多人成年后,就背着行囊到外地务工,我也一样。近几年,我和爱人决定结束10多年的漂泊生活,回家!现在,我们种植的蔬菜,村里会统一收购,完全不用担心销路问题。”12月19日,在田洼智慧农业园内的一处芹菜种植大棚,村民袁珊满脸笑容地说,通过辛勤劳作,她家的日子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原来,田洼村鼓励企业成立电商配送中心,同时以村办企业为依托,通过订单式收购的方式,对农户种植的瓜果蔬菜包装销售,进一步拓宽了销路。

“我们提前告知农户,每天凌晨3点开着配送货车上门搬运,再送往客户手中。”江苏蓝小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配送负责人葛猛说,目前,他们公司配送业务覆盖市区大型企业、学校食堂等共100余家,带动田洼村7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2023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5万元。

2023年,田洼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依托田洼智慧农业园,我们还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研学团建’双向增收路径,积极探索‘露营+’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田洼村的产业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发展活力。”吴沅锴说,勤劳智慧的田洼人,正努力把田洼村打造为智慧农业的高地、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地、农民共富的高地。

“风景”变“钱景” 美好有方“巷”

与田洼村大棚内的葱翠绿意不同,沭阳县扎下镇沙巷社区的“绿”,在冬日依旧绿意盎然。

“你看,这棵造型松高约3米,很适合种植在您家的庭院中,郁郁葱葱,四季常青。”12月20日上午,在245省道与扎颜线交会处,一家名为“春晓园”的园艺基地内,“园主”张开亮与远道而来的顾客一番介绍后,双方便敲定了一笔价值十几万元的订单。

作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淘宝村”——沙巷社区位于沭阳县扎下镇中心位置,占地3000余亩。花木产业达2000余亩,作为早期依靠盆景“发花财”的社区,该社区95%以上的居民留在本地工作、创业。

在沙巷社区,张开亮算是花木电商大户,不但给当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带来了数百个就业岗位和更多的“绿色经济”。他说:“我们‘春晓园’在沙巷社区的占地面积超200亩,总面积超千亩,种植了几千棵松柏。每年的旺季在春夏两季,一个月最多的销售额能达200万元,每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据粗略统计,2023年,沙巷社区花木电商销售额约3亿元。社区有200多家网店,带动从业人员超20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扎下镇沙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业来骄傲地说,花木是沭阳的品牌和优势,这一点在沙巷社区便可见一斑。

入冬以后,花卉销售依旧火热的场面不止发生在张开亮家的园艺基地中,也发生在沭阳县扎下镇沙巷社区的角角落落。

除了鲜花绿植,聪明的沙巷人还善于将仿真花做到“以假乱真”。12月20日下午,在位于沭阳县扎下镇沙巷社区的一家仿真花制造企业中,居民王静正在加紧打包。在这里“发财树”“橡皮树”“芭蕉树”经过粘、捏等工序后惟妙惟肖。对王静来说,在“家门口”工作月薪能拿四五千元,还方便带孩子,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经济强,乡村就兴。在沙巷社区,除了花木电商之外,物流快递也成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12月20日下午,在沙巷社区一条长约1000米的“物流一条街”上,车流、人流集聚,驱车难行。这条集聚了京东、申通、韵达等20多家物流企业的街道,日发单量在1万件以上。

“各位亲,我手里的这一棵北美冬青高1.3米,放在室内可开花至春节,红彤彤的果子非常漂亮哦!”当天下午,34岁的王华杰正在“物流一条街”不远处的一个大棚内直播销售北美冬青,他的妻子和几名工人正在一旁快速打包被网友“拍下”的植物。

王华杰在沙巷社区流转了32亩土地,在此种植、销售花木。“临近春节,年宵花成为主流。最近,我们家每天要发货几十棵北美冬青,我们家的大棚和‘物流一条街’仅一街之隔,发货非常方便。”王华杰笑着说,天越冷,花木越值钱。今年,他的纯利润预计在30多万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可喜的数字。

把苗木变“盆景”,把“盆景”变“风景”,再把“风景”变成“钱景”……这句话在扎下镇沙巷社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个集花木电商、物流快递等产业一体,常住人口6000余人(含1000余人外来人口)的社区,一位位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俨然成为一名名“绿领”,他们让乡村大地热起来、业态兴起来、人气聚起来、经济活起来、财气旺起来,也让自己的日子美起来。

“心声”变“新生” 迈步向“胜利”

万顷碧波漾、芦花浅水边、候鸟展翅飞、悦耳鸟鸣声。冬日的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油画,让人心旷神怡。

12月22日上午,穿过沿堤坝路,记者来到泗洪县临淮镇胜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几名孩童在门前的健身广场上欢快地追逐嬉戏,不远处,孩子们的妈妈则在“胜利家园就业微项目工作室”里忙碌着。这样温馨美好的场景,对于当地渔民来说,是上岸后才实现的。

胜利社区原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渔村,200多户人家居住在洪泽湖西岸的一个小岛上,他们常年以捕鱼、养殖为生,在湖面上讨生活。

“日常出行很不方便,有时候去集镇或县城购买生活用品、养殖饲料,往返一趟需要半天甚至一天时间。”从盐城嫁到宿迁胜利社区的魏伟琴说,比起在船上生活的不便,让人纠结的是孩子生病无法及时就医以及教育问题。

2013年,临淮镇启动渔民上岸工程;2019年6月,胜利社区完成整体生态搬迁。靠着政府的奖补资金和农房改善补偿款等,渔民告别了“水上漂”生活。

“大儿子上大学,小女儿上幼儿园,而我会缝纫,在家门口上班一月还能赚个三四千元。”魏伟琴说,上岸后,孩子上学、就医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渐渐地,“洗脚上岸”成为大部分渔民的“心声”和“新生”。几十年来,洪泽湖因渔民粗放的养殖方式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捕捞方式而“不堪重负”,为有效保护湖泊水生生物资源,跟洪泽湖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渔民亟待转型转产。

48岁的孙于建,从小跟着父母在湖上捕鱼,上岸后他在镇区买了一套108平方米的住房,又在邻村承包了一处60多亩的塘口搞养殖,年收入近30万元。

“曾经岸边停满了渔船,渔民吃住在船上,生活污水直接往湖里排放。”孙于建说,上岸纵有万般不舍,但心里明白不能断了子孙后代将来的路,上岸就是为了下一代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一湖碧水养一方人,胜利社区的变迁是一个又一个渔民勇敢“破圈”的奋斗故事。

34岁的段金云是一名“90后”宝妈,上岸后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创意花艺工坊”里制作加工扭扭花售卖,还利用闲暇时间考到了海员证。“只有上岸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让孩子和老人享受当下生活。”段金云说。

上岸后,有人改了行,有人重操旧业。当地政府探索“飞地养殖”模式,帮助养殖户在周边地区租赁、新建塘口,搞起了生态养殖。此外,胜利社区还成立了“水上生态牧场”合作社,优先招聘就业困难群众在退渔还湿区域种植芡实、菱角等水生经济作物,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2023年,胜利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10万元。

从退捕上岸转型转产到生态养殖护渔,胜利人在改革与创新之间,用生态之笔“勾勒”出一幅绿水青山新画卷。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访中,记者走进田洼村、沙巷社区、胜利社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来到他们的温室大棚、生产车间、居民小区等地,感受村(社区)“两委”尽心竭力为群众筹划“好日子”,群众埋头苦干追求“好日子”的火热气氛,进一步理解了“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