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履职一年间】全国人大代表张俊杰:以医者仁心架设民意之桥

过去一年,住苏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听民声察民情,围绕高质量发展热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交出了一份份履职新答卷,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巨大优势。即日起,江苏新闻广播推出系列报道:代表委员《履职一年间》。今天,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听听他的履职心声。



2月12日上午10点,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诊室内,张俊杰正在接诊。

 72岁的李大爷因胸口闷痛反复发作,特地从宿迁沭阳赶来。不过这次,他没有拎着沉甸甸的CT胶片袋,而是掏出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质报告单。

张俊杰轻点鼠标,5秒不到,便调出云端影像——血管钙化、斑块分布清晰可见。

 “过去患者要背几斤重的胶片袋,现在扫个码就行。”张俊杰边说边安排李大爷次日手术。

 这是去年全国两会他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照进现实的日常一幕。



目前,该建议已初见成效。江苏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接入,省内检查结果实现了互认,全年减少重复检查支出约20亿元。在张俊杰等代表的进一步推动下,2024年底,国家七部门更将此改革推向全国。

“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到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果互通共享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张俊杰介绍。

 作为心血管领域的权威专家,张俊杰的履职不仅体现在全国两会提交的建议上,还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手术台上,张俊杰是心脏介入专家,实验室里,则是医工融合先锋。

 2024年,他带领团队完成江苏省首例重度三尖瓣反流的经导管异位三尖瓣置入手术,并通过多学科交叉、医工融合,完成自膨胀装载可控弯输送系统针对AR-TAVR(主动脉瓣反流经导管置换)的全球首次应用,其主导的全球首个重度AR-TAVR治疗多中心研究即将完成入组,相关数据将推动相关国际诊疗标准的制定。与此同时,张俊杰还牵头完成了苏州中荟公司创新型振波球囊上市研究,应用后,患者治疗费用有望降低三成。

 “振波球囊是治疗重度钙化病变的必备工具。在研发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和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点。不止于此,我们还对进口产品进行了改良,使得同样一根振波导管,能够治疗更具挑战性的病变。”张俊杰说,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将惠及中国老百姓,还有望出口到国际市场,惠及更多更远的人。

 张俊杰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定期到街道、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把健康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在一次社区义诊中,他关注到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被误解的问题。经过近3个月的调研,他发现很多人对这一病症认识不足,容易将此类孩子误贴上“差生”的标签,甚至可能延误治疗。因此,他计划将此问题作为即将提交的建议之一。

“我将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认知普及、政策保障、资源落地等多层面推进系统性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教育环境,帮助多动症学生发挥潜能,减少因为误解和忽视造成的二次伤害,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目标。”

 【记者手记】

2月12日是元宵节,张俊杰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河西院区看诊,下午赶至本部院区做手术,随后又匆匆赶至办公区接受采访拍摄。多重身份的切换,在他眼中都是“医生本分”的延伸。

 “我就是一名平凡的心血管病医生。”

张俊杰告诉我,有一个词时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这个词就是“动心”。

 不论是带领团队在医学技术层面实现的突破与变革,还是推动心脏手术中的“搭桥”和人大代表的“连心桥”融合到一起。张俊杰的一次次的“动心”,是一名医生的良心,也是一名代表的初心。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记者/刘正则 编辑/朱彤)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