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今天,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在农业领域催生出先进的生产力,带来“三农”新气象,让中国人手里有了“新”饭碗。
江苏端起的“新”饭碗,颇具代表性。在如东的盐碱滩涂上,耐盐碱水稻将“不毛之地”变为新粮仓;在南京的垂直植物工厂中,产量比大田种植提升了50多倍;在响水的智慧农场里,精准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以上……通过生物技术提升种源竞争力,借助智能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依托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科技赋能突破了资源天花板,为农业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其中,以良种、良机、良技为代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功不可没。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要求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作为在全国大局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省份,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上起到支柱作用,还要推动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省人多地少,靠扩大耕地增产的潜力十分有限,为守护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端稳端牢“新”饭碗,将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为“中国饭碗”中装入更多“江苏粮”。
“新”饭碗,新在品种培育。种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安全保供水平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聚焦种业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全国种业振兴贡献江苏智慧和力量。“新”饭碗,“新”在技术迸发。“智能农机”逐步替代“镐锄镰犁”,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跃迁,“谁来种地”这个重大问题,将在数字技术与农耕文明的同频共振中找到答案。“新”饭碗,“新”在市场通达。技术好不好,市场说了算。无锡阳山水蜜桃合作社的数字化分级系统,根据桃子的糖度、重量数据生成专属二维码,推动售价提升30%;南通如东的“海鲜陆养”工厂,通过循环水处理技术在内陆车间养殖石斑鱼,产品直供沪宁高端市场……这样的农民增收故事,我们还希望听到更多。
近年来,江苏农业技术不断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下较好基础。但也应认识到,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创新链等多个维度的有机整体,只有推动多个链条协同创新、齐头并进,才能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比如,实验室里“从0到1”的科技,须依靠“从1到100”的产业化产生实际效益,假如对农户农民的需求考虑不周,或是与乡村产业的发展脱节,技术再先进,也不容易从书桌走进田野、走上餐桌。因此,尽管农业生产一刻都不能耽搁,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善于从机制上破局,勇于在实践中创新,“江苏智慧”将让“江苏粮”在“中国碗”里占比更多、贡献更大、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