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携手写好美丽中国“绿色答卷”

□平波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围绕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提出要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指引。

答好“提质”卷,让绿色更可观。近年来,全国上下坚持植树造林,以年均超1亿亩的速度推进国土绿化,推动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完成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与此同时,我国国土绿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要夯实美丽中国绿色家底,需要更加注重提质,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我们看到,各地因地制宜增绿,有的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有的通过科学平茬,强化灌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实现从扩增量向提质量的可观蝶变。

答好“兴业”卷,让绿色更有得。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林草产业绿色经济体价值,探索林地经营、资源利用、林权融资等创新机制,“用改革的办法”让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绿色财富不断增加,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贵州赤水,当地通过卖竹制品、搞竹文旅,竹海变身“绿色银行”,撑起90亿元产值的“生态支柱”;在浙江安吉天荒坪镇,通过植绿护绿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启动“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改造提升工程”,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在福建南平,当地创新推出“森林生态银行”模式,通过整合碎片化林地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如今,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以绿兴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答好“利民”卷,让绿色更普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通过持续治污添绿,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超过90%,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成为生活日常……这些生动而深刻地表明,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人人参与。我们看到,不少地方依托林草基地发展富民产业,把村民身边的“绿”变成口袋中的“金”,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也吸引带动更多人投身绿色经济,在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中,进一步拓展就业增收空间。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