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太仓东林村,当地坚持以农为本,探索实践农牧循环模式,奋力走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太仓金仓湖畔麦浪翻滚,眼下正是小麦抽穗的时节。到5月底,成片的麦田也会迎来丰收,伴随着丰收,实际上麦田也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如何处理秸秆,这在很多地方可能会成为丰收以后的负担,太仓东林村从这“一根草”出发,让整个农业实现了循环。
2200亩,是东林村高标准农田的种植面积,一年两季,稻麦轮作。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稻麦产量如今已经超过了“吨粮田”的标准。
“随着产量的增加,秸秆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靠传统的还田模式,很难把这些秸秆消纳掉。我们当时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在科学院所力量的指导下,我们把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也就有了后来发酵饲料的加工。”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徐坚向记者介绍。
“这边看到的,是我们已经生产好的秸秆发酵饲料,在秸秆收集这块,我们承担了太仓市全市的秸秆收集任务,每年在全市范围内收集的秸秆,基本上要达到1万到3万吨。整个饲料厂现在的年加工能力也是达到了3万到6万吨。”在生态饲料厂,徐坚告诉记者。
秸秆成功变废为宝,如何高效利用?东林村一方面对外销售,另一方面探索种养结合模式,投资建设生态养殖场,养殖本地湖羊年出栏量达5000头,肉牛养殖产业也开始试验探索。
“牛的养殖基地,通过食用秸秆发酵饲料,牛肉的品质其实比吃普通饲料的品质更高,牛羊吃了这些饲料之后,等于是过腹还田。通过把它整个消化系统产生的粪便收集起来,做成发酵的有机肥,再还到农田里面,像我们农场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超过了3%,这个水平已经达到了东北黑土地的标准。”在东林红牛实验基地徐坚表示。
从“一根草”,到“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东林村探索形成了“四个一”的农牧循环模式,在生态循环农业的加持下,地产富硒大米、生态湖羊肉、秦川红牛等成为市场畅销农产品,田园风光、生态果园、乡村驿站等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风景。东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7182元,增长到2024年的58000元,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6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