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启,天边渐渐泛起温柔的蓝紫色,61公里长江岸线在晨曦轻抚下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细碎的金色鳞片在轻轻跃动。作为长江入海口的“生态前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在1149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绎着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技节水降本增效
走进南通新锦江印染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印染设备让人眼前一亮。这些设备不仅外形焕新,更以节水性能见长,通过迭代升级,整体节水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超20%。每台染缸配备的智能水表实时上传数据至中央控制系统,一旦监测到异常用水波动,系统即刻触发预警,车间负责人随即溯源排查、督促整改,构建起精准化节水闭环。“我们还创新实施分质用水,将染整工序产生的浅色废水集中净化,处理达标后转为车间清洗用水,既替代新鲜水取用,又节省了企业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包卫兵介绍。
打破“印染必高耗”的行业成见,这家企业通过“设备节水+工艺节水+管理节水”三维创新,实现取水量持续下降,成功跻身“江苏省2024年度用水效率达到国家用水定额先进值的工业企业”榜单。其节水实践正形成示范效应:在化工、冶金、纺织等传统用水大户领域,数智化节水管理平台、中水回用体系、废水零排放技术等创新方案多点开花。正如区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王华兵所言:“节水不是做减法,而是以技术革新重构水循环价值链。”
将节水视野转向广袤田野,正值春管时节的常乐灌区展现出科学节水的生动图景:信息系统精准监测用水量,各条支渠将涓涓细流送入田畴沃野,为小麦、油菜注入生长动能。“水质差,取水难,浪费大是我们农田灌溉中屡见不鲜的问题,如今这些问题随着灌区建成迎刃而解,我们的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了。”常乐镇双乐村种植户姜元生说。
常乐灌区于2023年开始建设,以全面打造“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灌区为目标,共整治河道11条,整治内容包括拆建箱涵、清淤疏浚、护岸护坡、坡面绿化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常乐灌区投用后,提高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新增节水能力6.96万立方米/年。”王华兵透露。
海门的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区用水量的一半,农业用水的节约对全域用水量减少有着重要影响。海门将节水革命向田间地头纵深推进——实施水肥一体化设施项目、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利专项整治工程等农业领域载体建设,走出了“节水稳产”的新路径。2024年,全区农业用水量为1.1135亿立方米,较上一年减少了5.21%。
兴修水利畅通水系
春季是兴修水利的黄金期。前两日,记者重返通启运河综合整治一标段现场,发现河道疏浚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昼夜不停作业的绞吸船将绞刀深入河床,泥浆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往收集点,围堰区水环境正悄然蜕变。“通启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分为一标段、二标段,重点实施河道疏浚39.2千米,新建护岸50.468千米,以及相关附属设施及河坡绿化建设,目前整体进度近九成,预计最快6月底全部完工。”海门区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科科长钱黎敏介绍。
通启运河是我区重要的供水河道之一,蜿蜒的河道串联起三星镇、海门街道、常乐镇、余东镇、悦来镇和海门港新区等多个区镇的水系。过去,综合整治段的通启运河河坡坍塌、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垃圾随处可见……为有效破解内河水网水动力不足问题,通启运河综合整治工程于去年全面启动,除了河道疏浚、护岸等建设,污水管网改造,河道沿线高标准农田建设也配套跟进,实现了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全面活水畅流。“待整个工程完工后,‘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本底也将重现在百姓眼前。”钱黎敏欣慰地说。
以通启运河为例,海门立足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和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三级自然水力梯度调水格局,科学规划建设现代水网,投入超3亿元,完成青龙河、圩角河、大洪河、大新河等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同时,相继完成了海门河西闸、卫东闸、青龙港闸、大洪闸等15座涵闸的建设;完善海门智慧水利平台,布点建设骨干河道点位监控14个、河道水位监测点34个和水质动态监视点位14个,有效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全面筑牢区域水资源安全屏障。
污水治理标本兼治
“真没想到我们能搭上生活污水治理的‘顺风车’。”近日,正余镇古坝村村民陆士康指着家门口改造一新的污水管网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陆士康及周边村民的生活污水就近直接排入民沟或河道,导致这些民沟、河道水质差、味道刺鼻,影响居住环境。自从污水处理设施投用后,村民们的烦恼消失了,这些生活污水经由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处理,达到地表水相关标准后再排入民沟或河道,使民沟、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作为区域治水的重要举措,海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常综合考虑各地用水特征、人口分布、地形条件、水污染程度等因素,再排定年度建设计划,现已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9万余户,建成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00余座、资源化利用设施近万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83%,推动农村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城镇污水处理也在统筹推进中,主要开展截污纳管建设,再转输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截至目前,海门全区1600多个重点排水户及各类小散乱排水户实现截污纳管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天,污水收集处理率显著提升。
在治标更治本理念指引下,海门持续深化源头治理——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实施工业污染深度整治,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创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自2020年以来,累计实现主要水污染物减排超1900吨,走出了一条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