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明了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的着力点。江苏,这片始终承载着总书记殷殷嘱托和深切期望的土地,再一次被赋予新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正激荡成奋进的号角。江苏广电总台重磅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报道《江海弄潮》,13路记者奔赴全省各地,以脚步丈量热土,以镜头记录担当,捕捉“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鲜活脉动,全景展现经济大省勇攀高质量发展新峰的壮阔实践。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长三角中轴,常州立足新能源产业优势,以生态环保与低碳发展为核心,持续探索创新实践,用微电网将绿色低碳基因融入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各环节,积极打造绿色发展样板,为零碳时代大未来贡献“常州智慧”“常州方案”。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郭奉铭说:“常州武进高新区创新产业园区可不简单,这里有着目前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级微电网。这样的一张网,会给整个产业园区带来哪些改变?”
通过航拍记者可以发现,这个产业园区的屋顶上基本上都覆盖了太阳能光伏,在地面上还有储能站,在微电网的指挥下,这里的电很“听话”。
国网常州供电公司武进区供电分公司客户经理蔡付炜说:“微电网首先是建设了光伏,光伏年发电量有170万度,这一部分的年收益有140万元。还有就是储能的建设,储能可以充分地利用峰谷电价差,在谷时段的时候充电,在峰时段的时候放电,相当于是在用电的峰时段来享受谷电的价格,这一部分一年的收益有290万元。我们也会把这一部分收益让渡给园区的入驻企业。”
记者了解到,这样做其实就是把用电企业的成本打下来。
微电网不仅可以使园区得到减负,员工用电同样可以得到减负。记者看到,目前园区建设了5处车网互动区。
充电桩技术支持工程师姚兴超说:“这是v2g双向充电桩,它可以接受园区电网的调控。员工早上过来上班的时候,可以在低电价的时候充电,高电价的时候放电,上班一天能赚两份工资。”
当记者踩下这个健身设备的时候,前方的屏幕上会实时显示出消耗热量。这套设备所需要的电量,全部来自于设备上方的光伏面板,它也是小区微电网的一部分。
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建管办主任段新春说:“在金谷花园小区,中心位置有光伏路灯,地下有光伏地板,前面安装带有充电和播放音乐功能的光伏座椅,屋顶上面有光伏屋顶。这些光储充设施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年发电量在1.7万度左右,节约资金大概1万元。”
光伏板、储能箱、能源管控系统等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就是微电网,它呢既可以独立运行,实现自给自足,降本增效,也可以连接到大电网,供这个城市调度。当城市学会“光合作用”,整个地区都在受益。而这一切的背后,靠的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指挥家!
记者来到常州的“云端电厂”——常州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它把散布全城的光伏板、储能站、充电桩用微电网连成一体。此刻它正在调度12万度绿电,相当于4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这个电量约够充800万次手机的电。
常州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陈子豪说:“虚拟电厂就好像乐团的指挥家,把千家万户的太阳能发电和电动汽车电池,还有楼宇空调等这些资源聚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管控技术,减少地区的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消纳,助力地区供需平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助力。”
在走访中,记者感受最多的就是大家底气十足、信心满满,因为微电网建设的很多上下游都在常州。世界变压器之都、动力电池产销量、充电设施等全国领先……新能源产业扎实的基础,助力常州在微电网场景建设上更具优势。而常州在“微电网”上的细心耕耘,又反过来拉动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目前,常州已经建成了39个微电网项目,覆盖(近)零碳园区、智能工厂等15类应用场景,拉动投资11.8亿元。今年一季度,常州规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6.24%,截至今年3月底,常州新能源装机占全市总发电装机的近4成,已经成为第一大发电装机类型。
江苏沃莱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技术顾问詹彬说:“整个园区的屋顶光伏组件都是使用我们公司的复合材料边框,落户在这边,主要是整个供应链都在园区的10公里范围内。去年的销售,占整个复合材料边框出货60%到70%的全球份额。”
常州星辰新能源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吴星明说:“这个行业很大,吸引着很多的新能源配套企业向常州聚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发展也很快。”
“碳”路先行的常州,也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起了示范。在前不久举行微电网产业链对接大会上,常州将多个微电网场景向全省进行推介。今年,常州还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
常州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缪荣光说:“常州提出未来三年,要打造300个微电网项目,加快打造千亿级的微电网产业集群。到时候,常州的电力供需平衡能实现毫秒级的响应,相关一些企业用电也就能够更加便宜、更加智能、更加绿色。”
政府推动、电网示范、企业实施、社会共建.....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进一步夯实了万亿城市的产业根基。
【蹲点手记】
蹲点常州的日子,感受最深的是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小链条”与“大闭环”。微电网建设在这里从不是孤立的技术试验,而是扎根厚实产业土壤的系统生长。当屋顶光伏板的生产、储能电池的研发、充电桩的制造均能在市域内完成,这种优势让常州在低碳实践中更有底气,也让记者看到了一个城市在新能源领域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布局。而微电网的“小”智慧,正在构筑零碳时代的大未来。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郭奉铭 杨帆 黄蒙 杨时盛
综合|常州中心站常州台